:::

臺大花絮

::
【新竹快訊】兩院三地 花開並蒂
內容下載:
 

轉眼大新竹三院整併已近兩年,回首這段時間品管中心整合的過程,及在新竹、竹北、竹東三地間和楊曜旭副院長、袁瑞晃副院長、趙育玲副主任驅車競逐的趣事,總覺這些經驗應該找機會記錄下來,不僅是品管中心同仁們難忘的回憶,也可提供體系同仁未來組織整合的參考。

三院整合面臨的第一個難題是三家醫院規模迥異,發展目標各不相同,而成員的資歷也有很大差異。以新竹為例,目標是挑戰醫學中心評鑑,不論是指標的變化或安全事件的樣態都很穩定,但追求醫療特色與品質卓越的動力卻略嫌不足;生醫是年輕成長型的醫院,目標是在健保總額的寬限期內努力成長,但在年輕的成員架構下,指標的波動與安全事件的多樣性,是品質管理不得不注意的重點;而竹東院區定位在社區醫療與慢性照護,在品質管理已有一定的基礎,但在面臨管理組織外移到竹北的變化,及疫情下擔負防疫重任,如何讓既有的品管組織能穩定運作,便成為整併之初的首要目標。雖然管理的任務突然增加成三個院區,但合併初期品管中心的人力卻未相對增加。在有限的人力下,第一個決定便是因地制宜,在各院區放不同的品管重點。我將新竹的發展重點放在品質改善活動與外部連結與發表,以因應醫中評鑑的挑戰;而生醫的重點則放在基本病安工作管理,讓醫院在安全的腳步下穩定成長。

配合不同院區的基本目標設定,在新竹醫院這一年多來除了持續歷史悠久的品管圈活動外,也加速導入不同的病安與品改活動,如團隊資源管理的改革活動、品管研究方法的工作坊、商業智慧軟體的品管運用、根本原因分析的人因工作坊、及醫病共享決策及明智就醫運動的落實推動。此外,我們也努力建立外部連結,陸續與湖口仁慈醫院、龍潭敏盛分院、苗栗重光醫院簽訂品管輔導的合作計畫,希望能協助地區醫院共同成長。在努力邁向醫中的步伐中,也難免在疫情下慢了腳步。去年疫情初起,品管中心承擔起全院篩檢管理的重任。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任務,正好考驗組織的韌性。我們在有限的人力下,發揮平常培養的品質管理專業,從篩檢一覽表的修訂、單位間的溝通、篩檢站的管理、人力的調度、到病房陪病查檢系統的建置,都運用科技的方式、品管的手法,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以篩檢資料的流動為例,品管中心王慧凝管理師在第一時間設計以Google的雲端表單為主要溝通平台,讓排檢、開單、檢查單位的資訊在雲端上流動,不僅可以減少傳送的時間延盪,更可以降低人員移動的染疫風險,並透過吳思瑩副管理師在後台分析掌握作業量的變化,及時調整人力與時段。而後台透過預設的欄位條件設定,也減少了資訊變動下開單錯誤的機率。所以在疫情政策快速變化下,篩檢站的異常或抱怨案件幾近於零。

而在生醫院方面,為了能深入分析病安事件及有效改善,我們先將資深的病安護理師調到生醫院區主管安全事件,前一年進行的安全事件檢討成長三倍有餘,更重要的是找到許多系統上的弱點加以補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從重覆發生的安全事件檢討中,我們發現團隊合作訓練不足是急救異常事件反覆出現的問題,卻也是最難改善的一環。特別是生醫醫院的成員年輕而有熱情,但團隊合作的默契卻相對不足。如何協助各病房以單位別進行急救的合作訓練,來彌補傳統兩三年一次高級心肺救命術認證的不足,變成為刻不容緩的問題。很感謝總院教學部劉政亨醫師、品管中心謝明芫護理師、李建鋒副主任、心血管中心謝慕掦主任、及許許多多熱心的同仁,在下班後留下來協助完成創新的急救資源管理專案,在短短一年內在各病房舉辦了近二十埸的原位模擬訓練,不僅大幅改善急救的合作默契,也在各病房培訓了未來的急救訓練師資。我想在整個計畫完成後,將可成為病房急救訓練的新常模,也可分享到體系各分院推廣。

回首整併近兩年來,兩院三地的品管中心運作已逐漸成型,雖然各有不同的目標與重心,但在同仁的分工與制度的整合下,目前已可順暢運作,在不同的院區逐漸展現成效,花開並蒂。

圖1 參院整併後,品質管理中心成員合影(2021年)

圖2 辦理品管課程,總院呂立醫師蒞院指導RCA

圖3 品質管理中心同仁聚餐凝聚向心力

 


 

新竹臺大分院品質管理中心主任 吳志成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