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冠肺炎
愛滋病
我國整體愛滋疫情自2018年起呈下降趨勢。惟發現今年女性新增通報人數雖占比低,但卻有增加趨勢,且有約40%的女性感染者於通報感染愛滋的3個月內通報後天免疫不全缺乏症候群(AIDS)發病,代表已延遲就醫診斷。 疾管署呼籲,民眾應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性行為時應全程使用保險套及水性潤滑液,除可預防愛滋病毒感染外,亦可預防淋病、梅毒等其他性傳染病;而對於有不安全性行為者或是另一半為愛滋感染者,進行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Pre-exposure prophylaxis, PrEP)亦是預防愛滋病毒感染的方式之一,透過穩定持續使用預防藥物,讓體內有足夠的藥物濃度可預防被愛滋病毒感染。另,建議有性行為者,應至少進行1次愛滋篩檢,若有不安全性行為應每年篩檢,民眾可至醫療院所、匿名篩檢服務點或購買愛滋自我篩檢試劑進行篩檢,才能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詳參2022/10/21疾病管制署新聞稿。 百日咳
國內出現今年首例百日咳確定病例。 百日咳主要透過飛沫傳染,無論有無發病均有高度傳染力,感染症狀為持續咳嗽超過兩週,並伴隨鼻炎、打噴嚏、輕微發燒等類似感冒的症狀,成人很少出現併發症;嬰幼兒感染後症狀通常較為嚴重,特別是6個月以下的嬰兒更是重症高危險群,可能引起肺炎、抽搐、腦病變、腦出血、死亡。 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此外,由於家庭群聚中感染源多為照顧者或同住者,建議懷孕婦女、嬰兒照顧者可自費接種一劑疫苗,以降低嬰幼兒感染機會。詳參2022/10/19疾病管制署新聞稿。 流感
國內出現本季首例流感重症死亡。流感高風險群一旦感染流感病程演變相當快速,常見危險徵兆包括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血痰或痰液變濃、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如有出現前述症狀請務必儘速就醫,以降低引發重症、死亡的風險。此外,接種疫苗為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本年公費流感疫苗已經開打,第一階段對象包括:65歲以上長者、學齡前幼兒以及高風險慢性病人及孕婦等流感高風險群。呼籲民眾亦應落實勤洗手及咳嗽禮節等衛生防護措施,有呼吸道症狀時應佩戴口罩;打噴嚏時應用面紙或手帕遮住口鼻,或用衣袖代替;與他人交談時,請保持安全社交距離。如有類流感症狀,應儘速就醫,以降低病毒傳播及發展為重症的機會。詳參2022/10/14疾病管制署新聞稿 今年度公費流感疫苗分2階段開打,第1階段於10月1日起開打,第2階段自11月1日開始,除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接種時間在第2階段,其餘包括醫事人員、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人員、學齡前幼兒、孕婦、高風險慢病、罕病、重大傷病患者、嬰兒父母、幼兒園托育機構人員、學生、禽畜業動物防疫人員等對象均於第1階段。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接種後保護力平均約可達30-80%;對18歲以上成人因流感而住院的保護力約有41%,對重症保護力則可達82%。詳參2022/10/01疾病管制署新聞稿。 猴痘
我國發現第4例「猴痘」境外移入確定病例。 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可能性較高,或與照顧確診者的醫護人員有關,該署除持續加強國際港埠檢疫措施及民眾風險溝通與衛教宣導,亦已採購並配置抗病毒藥物 (Tecovirimat)及猴痘疫苗 (JYNNEOS®)供符合規定者使用,並加強國際港埠檢疫措施及民眾風險溝通與衛教宣導,同時將積極監測國際疫情,並適時調整修正相關防治政策。詳參2022/10/9疾病管制署新聞稿。 登革熱
今年截至目前累計20例登革熱本土病例,依監測資料顯示,國際登革熱疫情持續,鄰近之東南亞/南亞多國包括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柬埔寨及泰國等疫情雖趨緩,惟仍處高點,並高於去年同期。另美洲地區疫情持續,累計報告超過237萬例,以南美洲巴西逾207萬例報告數為多,已為去年同期2.5倍,祕魯、尼加拉瓜、哥倫比亞及墨西哥等疫情亦嚴峻。 疾管署呼籲,近期國內各地仍有降雨機會,請民眾應加強住家戶內外環境整頓及孳生源清除,落實「巡、倒、清、刷」;若需長時間在戶外活動,請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如有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活動史,以利醫療院所即時診療及通報。此外,也請醫療院所提高警覺,加強詢問就診者之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並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及早通報,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工作。詳參2022/10/08疾病管制署新聞稿。 屈公病
國內出現今年首例境外移入屈公病確定病例,國際屈公病今年疫情上升,鄰近之東南亞/南亞多國包括菲律賓、泰國、印度、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疫情持續上升,並高於去年同期。另美洲地區疫情持續,累計報告超過23萬例,以南美洲巴西逾22萬例報告數為多,已為去年同期1.9倍,瓜地馬拉、巴拉圭等疫情亦嚴峻。 屈公病與登革熱相同,都是藉由帶病毒的白線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而感染,潛伏期2至12天,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5天為病毒血症期(可傳染期)。屈公病感染症狀包括突然發燒、關節疼痛或關節炎(特別是手腳的小關節、手腕和腳踝)、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約半數患者會出現皮疹;大多數患者約在7至10天內可康復。 計劃前往東南亞等屈公病流行地區的民眾,應做好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分的防蚊藥劑,並居住在有紗門、紗窗的房舍。入境臺灣或居家檢疫期間,如出現疑似症狀,應主動通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就醫時請告知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等,以利及早通報、診斷及治療。詳參2022/10/06疾病管制署新聞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