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我們已經針對更年期婦女的預防保健措施做了一些建議,包括體重控制、養成運動習慣與定期健康檢查,也初步介紹來自政府的好康—四癌篩檢,以及符合四癌篩檢的資格(2022年7月《優雅健康的黃金女郎-更年期婦女的癌症篩檢(上)》
)。在WHO建議下,臺灣是率先進行四癌篩檢的國家。這次,我們就來詳細介紹當中更年期婦女容易罹患的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三種癌症的篩檢方法,讓更多女性朋友了解早期篩檢早期治療的好處。
乳癌篩檢
證據告訴我們,定期篩檢是很有效的,以臺灣發生率第一名的女性癌症乳癌為例,在臺北市等都會地區,罹患乳癌的人愈來愈多,造成這樣的原因很多,除了遺傳,可能與現代女性
愈來愈晚婚、晚生,還有我們的環境充斥著環境荷爾蒙有關,例如:瓶裝水或是我們女性保養品瓶罐都是塑化劑,會干擾荷爾蒙,因此導致乳癌。另外,也可能與壓力有關,因為情
緒、壓力都會導致賀爾蒙錯亂。臺灣一年有超過一萬多名女性被新診斷為乳癌,在零期、原位癌或是腫瘤長在比較深處的時候,乳癌是無法以觸診的方式摸到的,只有靠乳房攝影才
有辦法發現。臺灣在大力推動乳癌篩檢以前,可能因為檢查時會不舒服,很少人願意去做。但透過乳房攝影,可以看到最早期的乳癌顯微鈣化的變化,乳房超音波只能當作輔助性的
檢查。如果乳房攝影做過沒問題,隔年我們建議可以做乳房超音波,它的好處是可以看到一些已經成形的腫瘤,可以判斷是水泡、腺瘤還是乳癌。至於幾歲的女性可以開始做乳房攝
影檢查?我們發現臺灣女性乳癌好發年齡比美國提早10年,美國建議50歲開始做乳房攝影檢查,臺灣則自女性45歲開始,就算沒有任何症狀,國健署提供2年1次做乳房攝影檢查,如
果沒問題,第二年可用超音波來交替檢查。乳房攝影可以免費檢查到69歲。若家族中有二等親罹患乳癌,建議提早到40歲開始接受乳房攝影檢查。
子宮頸癌篩檢
臺灣是子宮頸癌防治很成功的國家,在1990年代以前,子宮頸癌是臺灣女性癌症死亡率第一名,但是隨著子宮頸抹片的普及,得以早期發現、早期處置,讓病況不再繼續惡化,子宮頸癌死亡率就大幅降低了,甚至還曾掉出10大癌症死因之外,但最近又回來了。子宮頸癌有很多種,除了常見的鱗狀細胞癌之外,還有腺癌,腺癌光靠抹片是很難發現,因此現在對子宮頸癌的預防建議除了做抹片外,還要加上施打三劑HPV疫苗,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子宮頸癌的元兇是人類乳突病毒,只要是病毒,都有辦法透過疫苗來改善。現在臺灣是建議國、高中生施打疫苗,雖然任何疫苗都有風險,但這個疫苗已經做了很多相關研究,風險並沒有特別高,在可以接受的範圍,目前全世界有幾十個國家都有施打HPV疫苗,有公費也有自費。目前就我所知亞洲僅日本持比較保留的態度,不過日本對疫苗的態度向來相對保守。世界衛生組織喊出2030年,根除子宮頸癌,看來是很有可能的。
在這邊要特別提醒大家注意一件事,很多人以為子宮頸癌是一個與性行為有關的疾病,有些婦女會覺得在離婚或是分居的狀態,沒有性行為,就可以不用做抹片,這是錯誤的觀念,因為一旦感染這個病毒,就算目前沒有性行為,還是有可能會繼續惡化。所以只要有過性行為,終身都要持續定期做抹片,這是很重要的觀念。那多久檢查一次呢?基本上會建議3年一次,如果覺得3年很麻煩,30歲後也可以5年做一次,子宮頸抹片加上人類乳突病毒(HPV),兩個都陰性就可以5年做一次就好。有些人停經以後就不喜歡做抹片,因為私密處會變得很乾燥、很不舒服,這些是有方法可以改善的,例如可以請醫師用比較小的鴨嘴檢查,或是在檢查器具上塗上一點水,以增加滋潤感。千萬不要因為怕痛不去檢查,以免錯過早期發現的機會。
大腸癌篩檢
最後要介紹的是大腸癌,大腸癌這些年來持續是臺灣癌症發生率第一名,為什麼會這樣子呢?第一個因素是人口老化,其次則是臺灣人肉類吃得比較多,尤其是紅肉。如果有機會去鄰近的國家看一下,像韓國、日本,他們沒有像我們吃這麼多紅肉。日本人平常吃大量的蔬菜;韓國人的話,不要以為他們吃很多烤肉,其實他們飲食中總會搭配很多小菜,而這些小菜都是蔬菜;相對的,臺灣人常吃的便當通常是一大塊排骨或一整支雞腿,所以我們肉食相對吃很多,長期下來就很難擔保身體是否能維持健康了。尤其某些紅肉甚至是世界衛生組織公告的一級致癌物,例如:香腸或是醃製的肉,所以我們要特別注意儘量不要攝取這些食物。為了減少紅肉的食用,也蠻推薦吃素,建議一日三餐中可有一餐吃素,例如午餐;對上班族來說,吃素下午精神會比較好,較不會想睡覺,如果實在做不到,就請務必帶一個水果在適當時機吃,如蘋果、橘子或香蕉,讓飲食相對均衡。在此建議50歲以上的人,肉類的攝取可以慢慢減少,但並不是完全吃素,只是與在二、三十歲的時候比較起來,肉類的攝取要減少一點,並且多攝取一些白肉,如雞肉、魚肉等等。至於為什麼要注意蔬菜的攝取?因為蔬菜纖維會促進腸子蠕動,比較不會有便秘的問題,才不會把毒素留在體內,正常排便對身體健康是很重要的。與很多癌症相同,大腸癌早期也沒什麼感覺,所以很多病人透過癌篩發現大腸癌,他們都會覺得很幸運。若太晚才發現,不只腸子得切除,癌細胞擴散出去,還要進一步治療,而且效果不佳,存活期受影響,所以愈早發現愈好。
要避免大腸癌,除了飲食上要做一些改變之外,還要注意糞便的狀況,如果一直在便秘,就要留意是否有問題。便秘的定義是,一個禮拜排便少於三次,或是排便後糞便的狀態,如果不是成條或是變很細,有時候像顆粒一樣分散,就要趕快去看醫師了,不要等到腫瘤塞滿腹腔才發現。臺灣醫療很便利,若想篩檢大腸癌,做糞便潛血檢查,只要年滿50歲即可帶著健保卡,直接去各醫院的癌症篩檢中心領取糞便檢體盒,依檢查說明蒐集檢體即可。過去糞便檢體的檢驗採化學法,所以醫師會跟你說,為了避免影響檢查結果,檢查前3天不能吃紅肉、藥物如阿斯匹靈、豬血等,以免誤判;但是現在檢驗採免疫法,吃肉或藥物對檢查結果不會有干擾,敏感度可達到8成。建議只要年齡符合,或發現排便異狀,就趕快先去做糞便檢查,醫師會依據檢查結果判斷是否需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腸鏡檢查時若要麻醉,自費大約3,000多元。透過大腸鏡檢查,可以準確知道是否罹患大腸癌,以便早期就醫治療。
只要符合國民健康署所訂的癌症篩檢資格,以上介紹的三種癌症,不用掛門診,可以直接到每家醫院的癌症篩檢中心,以健保卡去做預約,從安排檢查到直接寄報告,完全免費,若有進一步診治的需要,醫院還會幫忙安排複診。大家要善用各醫院的癌症篩檢中心,定期為自己安排檢查,以期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這樣不但可以節省醫療資源,最重要的是,千金難買早知道,可確保自己的下半場人生繼續優雅健康。
|
口述/資料提供: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 程劭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