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報導

:::
頻尿可能原因與治療
內容下載:
 

正常排尿次數是每天五至七次,成人每次排尿三百到五百c.c.。每日排尿八次以上或睡著後起床尿兩次以上,就表示有頻尿問題。頻尿的朋友常會同時受急尿和急迫性尿失禁困擾,一有尿意就會覺得非常想尿尿,無法轉移注意力,但到了洗手間每次都只解一點點,嚴重的甚至會在走到洗手間前就漏尿出來。常有尿意和害怕漏尿會對患者造成生活上的困擾,影響睡眠、工作的專注力,有些嚴重的患者也可能害怕不容易找到洗手間,而避免外出旅行和長途乘車。

造成頻尿最常見的原因為膀胱過動症、泌尿道感染和攝護腺肥大;其他引起頻尿的病因還有結石、尿道狹窄、內分泌變化、心血管問題、神經性病變(如:帕金森氏症、腦中風、曾接受骨盆腔手術)、攝護腺癌、膀胱癌、間質性膀胱炎和藥物等。

頻尿的診療需要驗尿確認有無發炎和血尿,做腎臟和膀胱超音波觀察是否尿得乾淨,男性則要另外檢查攝護腺是否肥大,壓迫尿道影響排尿;和攝護腺指數是否過高。如驗尿沒有細菌感染或血尿狀況,會請就診的朋友作排尿日記,仔細記下每天排尿的時間、每次排尿量以及伴隨出現的症狀,如下腹疼痛、漏尿...等。

若沒有發炎和血尿,也都能尿得很乾淨,沒有排尿困難,則診斷為膀胱過動症。膀胱過動症的主要症狀為頻尿、急尿、夜尿和急迫性尿失禁。根據國際尿失禁醫學會的定義,頻尿之定義為每日排尿八次以上;急尿的定義為患者會突然感受到想立即解尿的需求,且此感受不容易被轉移;急迫性尿失禁,是膀胱過動症各項症狀中最惱人的一項,患者會在感受到急尿感時發生不自主的漏尿,造成生活不便。

膀胱過動症在男性和女性都有發生的可能。在臺灣有五分之一的人有膀胱過動症的情況,雖是良性的疾病,對患者來說卻很不方便。研究顯示,頻尿、夜尿、急尿和急迫性尿失禁等膀胱過動症狀不受性別影響,隨年紀的增長、發生率會逐步攀升。五十歲以前,膀胱過動症患者以女性為多,五十歲以後的男性因漸漸受到攝護腺肥大影響,也會引發膀胱過動症。有四成到六成護理之家的老年住民都受到膀胱過動症所苦,這些症狀會影響患者的社交生活、個人自信心和睡眠品質。受夜尿所苦的老人家,更有可能因為晚上多次起床排尿,引發摔倒和骨折等健康問題。

依據臺灣泌尿科醫學會、美國泌尿科醫學會和歐盟泌尿科醫學會的新進治療準則,膀胱過動症的治療主要可分為三線,第一線治療為行為治療;第二線治療為藥物治療,主要用藥有兩大類:抗乙醯膽鹼類藥物(antimuscarinics)和乙型交感促進劑(beta-3 agonists);第三線治療為逼尿肌肉毒桿菌素注射、周邊/中樞神經刺激或低能量震波治療。

第一線治療之行為治療主要著重在生活習慣的調整。建議患者做排尿日記記載,於特定時間,比如出門前或睡前減少飲水以避免發生急尿或急迫性尿失禁,但仍需維持每日一千五百到兩千毫升的飲水量;同時咖啡因和茶等刺激利尿性飲料的攝取也須盡量避免;有餘尿感或排尿障礙的患者可於解尿時藉由重複解尿法(解尿後再立刻解一次)減少膀胱內殘餘的尿液;患者亦可進行膀胱自我訓練,於有急尿感時,嘗試轉移注意力,多等五到十分鐘再解尿;受急尿、頻尿和夜尿所苦的朋友們,可將日常使用的藥物交給泌尿科醫師檢視是否需調整服用時間。

膀胱過動症的第二線治療,主要著重於抗乙醯膽鹼類藥物和乙型交感促進劑兩類能放鬆膀胱、減少逼尿肌收縮的藥物,服用此類藥物,患者須注意自己是否出現解尿困難的症狀,若有此情況,可自主停藥並告知醫師。同時,服用抗乙醯膽鹼類藥物的患者須特別注重水分和蔬菜水果的攝取,以減少便秘情形。膀胱過動症的朋友也可觀察自身的症狀與生活需求,與醫師討論用藥的時間點。

若口服藥物治療無效,則可選擇逼尿肌肉毒桿菌素注射、電刺激或低能量震波療法。可依個人情況與泌尿科專科醫師討論。

泌尿部主治醫師 姜宜妮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