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冠肺炎
日本腦炎
日本腦炎流行期間為每年5至10月,主要經由病媒蚊傳播,日本腦炎預防方法包括:適齡幼兒及居住地或工作場所接近豬舍、其他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等高風險場域之成人依建議時程接種日本腦炎疫苗;日常生活中儘量避免於黃昏、黎明病媒蚊活動高峰時段,在上述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若無法避免,應穿著輕便的淺色長袖衣褲,並於身體裸露處使用政府主管機關核可防蚊藥劑等落實各項防蚊措施,避免蚊蟲叮咬,降低被感染風險。(資料來源:2022/08/05疾病管制署新聞稿) 淋病/梅毒/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愛滋病毒)感染
今(2022)年1至6月,我國淋病及活性梅毒新增通報分別為3,724人次與792人次,與尚未出現COVID-19疫情前半年(2019年7-12月)相較,分別增加50%與減少2%;而愛滋病毒(HIV)感染新增通報人數則自2018年起持續呈下降趨勢,今年1-6月共新增通報548人。分析感染性傳染病年齡分布,6成以上為15至34歲年輕族群,且多因不安全性行為而感染,與情人互動時落實防疫措施,保護自己與所愛的人。 疾管署同時呼籲民眾應定期進行性傳染病檢驗,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可至醫療院所、民間團體、同志健康中心或購買愛滋自我篩檢試劑進行篩檢。如果發現身體有異狀,也可以至性健康友善門診選擇鄰近的友善資源就醫。(2022/08/04疾病管制署新聞稿) 猴痘
猴痘於今年6月23日公告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累計通報疑似病例21例,其中3例確診均為境外移入(德國1例、美國2例)。另自 6月30日起,該署將具有本土或不明感染源猴痘個案之53個國家旅遊疫情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國人若前往該些國家,應避免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2022/08/06疾病管制署新聞稿) 登革熱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
國內出現今年首例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個案,詳參2022/08/24疾病管制署新聞稿。 我國自1999年將「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納入第三類(甲種)法定傳染病,並於2004年修正公布傳染病防治法,將該疾病修正為第二類傳染病,迄今累計3例確診,均為本土病例。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為食因性傳染病,致病原為大腸桿菌,人可經由接觸受感染的動物、食入受汙染食物、飲水,或經與患者直接接觸而感染。該病潛伏期約2至8天,感染初期症狀為水瀉、腹痛,病情惡化後會出現嚴重腹瀉及血便,成人會有腎衰竭、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小孩則有溶血性尿毒症候群,並可能導致長期洗腎或造成死亡。大腸桿菌血清型約100多種,病原所產生的志賀毒素是導致腸黏膜出血及腎臟病變的主要原因。較常見的血清型主要為O157,另其他血清型如O26、O45、O111、O103、O104、O121及O145等亦可能造成相同症狀的疾病。 預防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應注意飲食及飲水衛生,保持使用及食用器具清潔,避免生食或飲用未經滅菌處理的乳品、果汁或生菜沙拉;用餐前、上完廁所或接觸動物後,應使用肥皂澈底洗手,降低感染風險。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及飲食史。 禽流感
疾管署與農委會防檢局及畜衛所成立人畜共通傳染病跨部會風險評估團隊,攜手合作完成「H5亞型(H5N2/H5N6/H5N8)禽流感病毒」風險評估,詳參2022/08/25疾病管制署新聞稿。 評估結果顯示,新型H5N2亞型(2.3.4.4b分支)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綜合風險為「低」;同為2.3.4.4b分支且曾分別於中國大陸及俄羅斯出現人類感染病例之H5N6及H5N8亞型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綜合風險則均為「中」。有鑑於H5(2.3.4.4b分支)亞型禽流感病毒於禽鳥傳播範圍可能逐漸擴大,建議應持續進行禽流感陽性禽場人員健康及病毒監測,針對有症狀者之禽場人員進行採檢送驗,高暴露風險人員建議定期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