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大花絮

:::
早期療育的跨專業合作—小勇士家長支持團體
內容下載:
 

小勇士家長支持團體是由本院早期療育團隊合作辦理的跨專業團體活動,在為期七週的課程中,由物理、職能、語言治療師、臨床心理師及社工師一同發想,以肢體障礙孩子的需求為出發點,一起討論設計本次團體課程內容,協助家長學習從日常生活中如何促進孩子動作發展技巧,透過基礎生活自理、語言、探索遊戲等方式進行學習,並且進一步了解孩子可使用的科技輔具資源、社會福利資源及孩子社區參與及共融遊戲場的認識及體驗。

在團體的初期發想中,我們思考的是:小勇士及家長需要些什麼?他們除了在醫院接受一系列的早期療育課程之外,有什麼是無法從治療室當中去獲得?早療團隊的夥伴花了許多時間進行腦力激盪,我們想到的是外在情境下,我們的小勇士是否會遭遇到什麼困難,我們時常在治療室當中提供友善的環境讓小勇士及家長可以進行療育訓練,家長花了許多時間不辭辛勞每週帶著小勇士來到醫院接受療育,但是否能增加在生活當中的訓練機會?又或是小勇士可以與其他孩子一起到公園參與遊戲,體驗與大家一樣的遊戲經驗及學習?這些都是我們想要在七週的課程活動中營造出來與治療室有別的學習經驗。

七週的課程,我們在第一週「相見歡」主題中預告每週的課程、24小時的擺位技巧介紹及實地演練,同時讓家長們建立交流群組。當天教室外排了一整排可愛的推車,教室內爸爸、媽媽抱著孩子與治療師們打招呼,有個孩子帶著攜帶型呼吸器也一起進到了教室內,在爸爸媽媽的引導下,與其他的孩子開始有了交流。每位孩子障礙狀況不同,但家長們可以聚在這裡交流,分享孩子成長的點滴與自己的照顧心得,對孩子及家長是難得的經驗。

第二週到第五週分別安排了探索遊戲、家長心理支持、基礎自理訓練、溝通以及科技輔具等相關資源介紹。在課前討論時,我們認為有個重要議題是建立小勇士的「自我概念」,小勇士先天就與其他孩子在能力上、外觀上都有所不同,而我們如何協助家長在與小勇士的相處中建立其自我概念,並且了解到我們孩子的優劣勢,去支持我們的小勇士在不同的環境中,活出自己的樣貌。而我們也同樣關注家長的心理調適,面對外界眼光時如何與小勇士一起面對?該如何與身邊的親友介紹自己的孩子?我們需要陪伴著家長一步一步往前,與家長一同看見孩子很棒、很可愛的地方。

第六週我們帶著小勇士及家長到臺北市花博公園的舞蝶共融遊戲場進行遊戲體驗,「共融式遊戲場」(Inclusive Playground)是指能提供所有兒童一同玩樂、遊戲、發展能力的遊戲空間,這裡指的兒童包括一般兒童及具特殊需求之兒童,應具有無障礙環境、適合不同障別、多元刺激、寬敞、安全、具互動性、有趣及舒適等特色。我們透過闖關遊戲的設計,結合共融遊戲場內的遊樂設施,來增加小勇士在公園中實際的遊戲參與,過程中陸續有許多孩子及家長使用設施,我們的小勇士與其他的孩子一起排隊、一起等待,參與溜滑梯、盪鞦韆等各式各樣的遊樂設施體驗。剛開始的過程中有些孩子及家長會好奇地看著我們,有些家長則因擔憂自己的孩子撞到我們的小勇士而避開,有些孩子則自然而然靠近想一起參與遊戲,熱鬧的公園裡有我們的身影,很自在地與大家一同融入在公園中。

透過這七週課程的學習及體驗,我們協助家長除了在生活中學習療育技巧外,更嘗試去認識自己的內外在支持系統,以及鼓勵家長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增加孩子社區參與的機會。在團體結束後家長的回饋很踴躍,也很感謝我們安排七週的團體可以讓孩子及家長有不一樣的體驗學習。早期療育團隊成員們在團體結束後互相回饋討論這次團體籌劃經驗,治療師提到有位小勇士過去每次進到治療室都要哭很久的時間,然而在我們進行共融遊戲體驗的那一堂治療課,小勇士進到教室裡沒有哭泣抗拒,讓治療師非常驚訝小勇士的轉變。我想這是我們設計這樣一個早期療育跨專業合作團體的初衷,從一點一點細微的地方開始改變,看見孩子發展的無限可能。

早療家長與小勇士相見歡

團體課程時教室外推車井然有序排列的溫馨景象

作者在「科技輔具與環境支持」課程介紹福利資源

小勇士家長支持團體的共融式遊戲與野餐體驗

社會工作室社會工作師 蔡孟茹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