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別企劃

 

:::
「糖」有安全攝入量建議嗎?如何「限糖」更健康?
內容下載:
 
飲食中糖分的攝取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多年來也持續引發醫藥衛生界廣泛的討論。針對這個議題,歐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EFSA)的專家小組2018至2020年10月篩選了3萬篇科學論文,其中有120項相關的研究顯示,過量攝取糖分將導致慢性代謝性疾病、齲齒以及懷孕期間健康風險的增加。

所有飲食中存在的總糖分(total sugars),其來源眾多又可分為原型食物中的糖(sugars)、游離糖(free sugars)以及添加糖(added sugars),定義詳述如下(圖一):
  1. 天然存在的糖常見於原型食物中,例如:蔬菜、水果、鮮奶。
  2. 游離糖源於蜂蜜、蔬菜水果榨汁過程中所包含糖分。
  3. 添加糖也包含在游離糖之下,泛指烹調餐點過程中,所添加的糖,例如:紅糖、黑糖、白糖、冰糖。


圖一 歐洲食品安全局對糖的定義


根據歐洲食品安全局對總糖分的毒性評估(圖二)可發現,在人體中並沒有所謂的安全閾值,研究顯示的風險評估圖非雙S曲線,反而呈線性增加,總糖分所產生的不良反應對身體只有傷害,故無法建議多少的糖攝取量對人體是安全的;換句話說,就是有吃有傷害、沒吃沒傷害。作為營養成分來源的考量,既然攝取糖分對健康沒有幫助,那就應盡可能的降低添加糖以及游離糖攝取量。至於在原型食物方面,臺灣在國際上享有「水果王國」的美名,全年皆有優質的水果供國人享用,但在享受其酸甜有味或細嫩多汁的同時,仍然應該要計算其中的含糖量,才不至於因缺乏節制而影響身體健康。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早在2015年發布「成人和兒童糖攝入量指南」時,已強烈建議,每日游離糖(或添加糖)的攝取量最多為總熱量的十分之一,若能減少至當日應攝取熱量的10%以下,甚至進一步減到5%以下,將對降低齲齒、三高或常見的慢性疾病帶來顯著的好處。
圖二 歐洲食品安全局對糖的毒性評估


不過在此也呼籲,飲食是一種文化。糖非萬惡,而是人體必需的五大營養素中碳水化合物的一員,所謂飲食的安全不僅只是維持健康,還必須考量身心靈各方面的感受,過度嚴格控制糖的攝取有可能失去生活樂趣而適得其反,所以還是建議可在有限度的範圍內適當的攝取,但仍應以原型食物中的糖分為首選。每日烹調時除了要注意均衡攝取各種營養成分外,可多考慮採用以水果為原料調製食品風味,取代游離糖及添加糖以達到色香味俱全的效果,善用「80/20法則」,多進食蔬菜水果等原型食物來替代含糖飲料、蛋糕甜點,如此一來既能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還能兼顧身體健康,養成習慣後便可成功遠離額外的游離糖與添加糖,也遠離代謝疾病,享受美好人生。


參考資料



口述/資料提供:臺大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教授暨腎臟科主治醫師 姜至剛
採訪/撰稿:公共事務室護理師 陳佳淩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