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大花絮

:::
疫情下的兒童與家庭支持
內容下載:
 

2020年COVID-19在全世界各地爆發,影響民眾的生活、學業、工作等,許多國家必須封城(lockdown),國家經濟嚴重停滯,日常生活與活動受限,醫療資源無法應付確診者暴增的需求,死亡人數持續攀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截至2021年底,全球累積超過550萬人死於感染COVID-19,確診者也有3.8億人,死亡與確診累積人數持續增加,超過2次世界大戰造成的人員傷亡。

臺灣堅守邊境防線,2021年5、6月期間爆發社區感染,全國進入三級警戒,防疫作為包括各級學校改採視訊上課、居家辦公、市場購物依身分證分流、進出公共場所需掃QR code、餐飲業只能外賣不能室內用餐等,諸多管制造成大家生活不便。除了生活管制,政府也推動全民施打疫苗,增加國人疫苗覆蓋率、增強抵抗力,病毒的變化總是比防疫更快,Delta、Omicron等病毒被檢出,離疫情完全退散似乎還有一段距離。

抗疫的過程有驚無險,此次疫情特殊性,值得我們深思:病毒傳染愈來愈刁鑽,感染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有些家庭內群聚感染,或家中有人染疫後同住家人、密切接觸者也染疫或必須篩檢隔離,家人分散在不同地點治療、檢疫,兒童與家人分開,在陌生環境隔離無法與親友一起,這樣的改變對兒童造成衝擊,我們可以如何協助家庭照顧兒童?

首先,防疫、抗疫的知識應該以疾管署1922的指引說明為主,或是參考本院官網新冠肺炎COVID-19專區。防疫要以科學的方式因應,不要轉貼來路不明的資訊,避免錯誤資訊造成心理恐慌害怕。家長了解正確防疫知識,依照疾管署建議進行各項防疫措施,協助兒童配合防疫安全防護,例如手部清潔、配戴口罩,減少到公共場合等。

兒童防疫可以依不同年齡進行,學齡以上兒童透過教育部及學校宣導規定,配戴口罩、環境與個人清潔消毒、教室內座位安排,居家防疫期間運用視訊設備進行上課學習。家長或老師與兒童一起觀看1922宣導影片、討論防疫知識,減少過度擔心害怕。

對於年幼兒童無法配合戴口罩或手部清潔,加上其發展階段容易有爬、躺、摸、抓等環境探索行為,家人應增加環境、玩具、器物等的清潔消毒次數,若幼兒在家無法配戴口罩,則由照顧者自行配戴口罩,家人自外返家接觸兒童前應先清潔消毒,減少幼兒染疫風險。成人施打疫苗也是保護兒童的重要作法。

其次,鼓勵兒童表達對疫情的想法與感受,可以說出來、畫下來、玩出來,協助兒童表達情緒,讓兒童維持正常生活作息與運動。對於經歷隔離或家人染疫的兒童,更需要表達害怕與感受,可以透過電腦視訊與外界互動,攜帶心愛的玩偶陪伴,安定兒童心情。

疫情終究有趨緩的一天,當進入生活復原階段的同時,我們還是應關注兒童在疫情下的生、心理健康,此刻持續的傾聽、擁抱、陪伴,才能讓兒童在溫暖安全的氣氛中快樂健康長大。

社會工作室社會工作師 張如杏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