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健園地

:::
常見用藥Q&A
內容下載:
 
問題: 年紀老了,睡眠越來越差,醫師開的安眠藥是不是要吃一輩子?會不會上癮?劑量越吃越重啊?
回覆:
睡眠週期的改變
正常睡眠週期由非快速動眼期第一期循序進入第二期,俗稱淺眠期(N1, N2期),最後達到第三期深層睡眠(N3期),睡眠由淺度睡眠進到深度睡眠,再從深度睡眠回到淺度睡眠,之後進入快速動眼期,如此週而復始,約90至120分鐘為一個週期,一個晚上大約進行4~5個睡眠週期。 研究發現老年人在整晚睡眠週期中,幾乎難以達到深層睡眠(N3期),平均睡眠時間約5~6小時,因此常有淺眠易醒的情形(如下圖所示)。


失眠的藥物治療
腦中部分神經元會分泌GABA(γ-氨基丁酸),它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主要作用於大腦,它的作用能使過度興奮的神經細胞安定下來,幫助大腦放鬆,在大腦中扮演著踩煞車的角色,而具有GABA受體的神經元,負責結 合其他神經元分泌出的GABA後,藉由抑制中樞神經系統過度興奮,進而促進放鬆和消除神經緊張。除了GABA物質以外,苯二氮平類藥物(BZD drug)也可以結合於GABA受體,強化GABA的抑制效果;相當於將GABA的煞車再往下踩,由此抑制中樞神經的活動。

醫師處方的鎮靜安眠藥具健保給付、且有適應症者主要為benzodiazepine receptor agonist(BzRA),包含苯二氮平類藥品(BZD drug)與非苯二氮平類藥品(Z drug),其中非苯二氮平類藥品對鎮靜安眠作用的專一性較高,作用快、半衰期短,不易產生反彈性失眠,即停藥後,失眠的狀況不會比治療前嚴重。

鎮靜安眠藥大致以半衰期長短來區分:半衰期短者針對不好入睡,而長者適用於睡眠時間容易中斷的病人。苯二氮平類的藥物會增加N2淺層睡眠的長度,然而卻 會抑制N3深層睡眠,影響睡眠結構,驟然停藥易有反彈性失眠,導致失眠的狀況比治療前更糟。在年老的病人中,長效的BZD會延長藥品的代謝時間,使藥物濃 度累積過多,導致白天精神不濟,增加跌倒的風險;短效的BZD類藥物若長期使用,可能會增加失智的風險。因此,在藥物的選擇上,病人須與醫師充分溝通, 選擇合適的鎮靜安眠藥。

除了BzRA類安眠藥,另外有褪黑激素促動劑(ramelteon),食慾激素拮抗劑(suvorexant),以及鎮靜型抗憂鬱藥(例如:trazodone)或治療思覺失調症的藥(例如:quetiapine)來搭配治療。


臺大醫院口服鎮靜安眠藥物整理

是否會成癮?
服用鎮靜安眠藥是否容易成癮?首先需釐清「成癮」和「依賴」的區別。 依賴性可分為生理性與心理性:生理依賴是指長期使用藥物後,產生耐受性及戒斷症狀,導致病人需繼續服用藥品來減緩症狀;心理依賴則是停藥後在情緒上感到強烈的不安與焦慮,為了舒緩症狀,而繼續依賴藥物。 「依賴性」在停止服藥後,疾病症狀仍然存在,迫使病人仍須借助藥品控制病情,一旦症狀緩解,心理上不會渴求(craving)再次獲得藥品。相反的,「成癮性」在疾病症狀獲得改善而停止服藥 後,心理上仍持續渴求再次使用藥品。依賴風險高的病人可能與安眠藥使用的劑量高,使用時間長,或是與使用短效安眠藥有關。

註:
  • 耐受性(tolerance)指治療一段時間後,藥物的療效打折,可能需增加劑量,才能達到療效。
  • 戒斷症狀(withdrawal syndrome):表示停藥後,出現失眠以外的不適(例如:焦慮、暴躁、出汗)。

非藥物治療
除了藥物治療外,國際治療指引已證實非藥物治療的重要性,近年來其重要性甚至高於藥物治療。睡眠醫學專業學會所推薦的一線治療---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insomnia, CBT-I),治療為期4-8周,針對睡眠的調控機轉及失眠病因做衛教,討論及修正睡眠相關行為和信念,CBT-I對病人長期睡眠效果的維持佳,然而因CBT-I治療上需自費,因此難以普及。 臨床上常採用的方法包括:放鬆練習(例如:腹式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刺激控制法(例如:將床設定為睡覺功能,不在床上看書或滑手機)、限眠療法(例如:有睡意時才上床睡覺)、睡眠衛生守則(例如:減少 白天睡覺、培養運動習慣、減少咖啡因攝取)。或許非藥物治療不比藥物治療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長期而言,卻可以維持病人的睡眠品質,免於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若和藥物合併治療,甚至可以幫助病人減少安眠藥的劑量。

結論
隨著年紀增長,生理的睡眠時間會逐漸減少,若因此需服用鎮靜安眠藥來改善生活情況,務必充分和您的醫師討論,選擇適合您的治療方式,定期追蹤疾病狀況。 切勿擅自服用來自親朋好友或非醫療人員提供的藥品,以確保您的用藥安全。
參考資料
  1. Jameson, J. L. (2018). 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 Chapter 27: Sleep Disorders McGraw-Hill Education.
  2. Dipiro, J. T., Talbert, R. L., Yee, G. C., Matzke, G. R., Wells, B. G., & Posey, L. M. (2014). Pharmacotherapy: a pathophysiologic approach, ed (pp. 145-51). McGraw-Hill Medical, New York.
  3. 國家衛生研究院 (2021.05)台灣鎮靜安眠藥不當使用之防治策略建言書
  4. 臺大醫院睡眠中心 睡眠衛生資訊

 

藥劑部藥師 謝汶穎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