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癬為常見的皮膚慢性發炎疾病,與自體的免疫功能相關,非傳染性疾病。可能引發乾癬的原因很多,包含遺傳基因、壓力、抽菸、飲酒、細菌感染或使用一些藥品等。依據乾癬的型態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乾癬本身雖然致死率不高,但此類病人除了常併發乾癬性關節炎之外,也有較高機率合併糖尿病、代謝性疾病與心血管疾病,故除了治療皮膚上的乾癬病灶外,也應留意自身身體狀況,如有三高的症狀應及早諮詢內科醫師。 輕度的乾癬,一般會選擇使用外用製劑治療,包含乳液以及類固醇、A酸、維生素D衍生物、焦油、免疫調節劑等外用藥膏;中重度的乾癬,除了外用製劑外,還可合併照光治療、口服A酸、免疫調節口服藥或生物製劑注射劑等。乾癬的治療是一場漫長的抗戰,常常充滿挫折,多數的時候只能控制病情不要惡化,但很難完全治癒。 外用製劑 全身性的副作用少,大多為局部刺激、皮膚紅腫等,將藥膏洗掉即可以緩解不適。只有極少數病人長期使用免疫調節劑藥膏後,增加發生皮膚惡性腫瘤或淋巴瘤的風險。
口服藥物 主要是抑制表皮細胞增生與抑制免疫反應,以達治療效果。
生物製劑注射劑 藥品作用機轉是抑制特定免疫反應路徑,以減少細胞免疫反應過度活化,大致可以分為三類:抗腫瘤壞死因子製劑(anti-tumor necrosis factor agent)、介白素-17(interleukin-17)拮抗劑和介白素-23與相關細胞激素之拮抗劑,目前取得衛生福利部藥品許可證的品項整理如下: 生物製劑注射劑是中重度乾癬很重要的治療藥品,效果良好,只是藥品單價較高。雖然此類藥品已納入全民健保,但給付條件嚴苛,且須於事前提出申請,經健保署審查通過後才能健保使用。 這些藥品(infliximab除外)都是皮下注射給藥,經醫療人員簡單地衛教後,病人可攜回家自行操作。每個藥品的給藥頻率不同,但大致上除了剛開始的前幾週需較頻繁施打外,如Stelara或Skyrizi長期使用是每3個月注射一次,可減少對生活的影響。 常見的副作用為增加感染風險與注射部位疼痛。一般在用藥前,醫療人員會先確認病人是否有結核病或BC型肝炎感染,用藥後也會定期檢查。在用藥期間,應避免施打活性疫苗、懷孕與哺乳(Cimzia除外)。這類藥品有可能會提高罹患淋巴瘤或惡性腫瘤的風險,其中介白素-17拮抗劑另可能會提高發炎性腸胃道疾病惡化的風險,治療期間病人應留意自身身體變化。 結語 乾癬除了使用藥品治療外,改變生活作息、減少接觸刺激因子,都可以幫助控制病情。大部分乾癬治療藥品,作用較緩慢,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有穩定的療效,務必要有耐心,配合醫師指示用藥,才能減少病情復發。 參考文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