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大花絮

:::
愛,在創作中療癒與蔓延
內容下載:
 

罹患重大疾病後是條漫漫長路,這段旅程會有不同以往的風景,醫院往往是治療歷程路經的驛站,在這停歇的驛站裡,我們特地在腫瘤病房依不同節慶設計多元的藝術創作活動,包括卡片製作、蝶古巴特、燈籠DIY、過年燙金紅包製作,讓病人及家屬有機會透過片刻的專注與創作得到一絲絲的寧靜,忘卻治療帶來的不適;也藉由作品的成果提升心靈上的正向與安適感。

罹病或許是場不可逆的災難,也或許是份轉折愛的修煉,每個人的生命段子永遠不會只有一種版本可以訴說。透過藝術創作,這短暫的時光讓我們看見家屬間相互協助與投入,有著合作性的共融歷程,愛在互動中流轉,無形的給予和接收也滋養了內在能量,酸苦之間還是有泛出甘甜的。愛從來就沒有固定的模式,也可以是任何平淡無奇的形式,透過藝術創作活動的安排,我們有機會重新去感受心中的寧靜、平凡的幸福,簡單並快樂著。曾經,我的父親也參與腫瘤病房驛站藝術創作活動,親手為我製作了提袋(如右下圖),每每想起這是他最後為我創作的模樣,就會覺得無比的珍貴與溫暖,因為走過,我更有別於一般的體會。

我們必然會因著罹病或與某人失去連結而感受到痛苦,但我們嘗試引領病人與家屬從這個失落裡去看見更深層的自己。當我們投入藝術創作裡,並不意味著成品得具有多高程度的擬真性或幾無瑕疵的完美無違和感,而是我們意圖努力地激發出創作者內在嚮往或想望的意象,靠圖案色彩的形式表達出來;我們也意圖努力地從創作者的藝術設計裡,協助他們發現自己當下的心境、情緒、掛慮或寄託。我們一致認同也屢試不爽的覺得,透過這樣的直接創作形式來導引個人間接表達內在情感,是一種最自然、最無心理負擔、且有效濾清自我的方法之一。

德國哲學大師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認為人是「向死的存在」(Being-towards-death),意謂著從出生開始就必然朝著死亡方向前進,在任何生命階段皆可能面臨死亡威脅。誠然,每一個會導致死亡或影響生命、生活的因子,都應該是我們保健呵護的焦點。社會工作者何其有幸參與照顧人們的生命與生活,我們在死生有時、老病無節的當下也盡了一份心力。面對疾病,除了必要的醫療措施盡力照顧病人身體外,社工師協助家庭因應疾病過程裡產生的各種經濟、照顧、出院等情境,也適時適切地連結社會資源挹注,妥適安頓病人及家屬。同時我們善用藝術創作志工的熱情與才能,於腫瘤病房帶領病人進行藝術創作活動,冀能在病人與家屬共在專注的時刻裡,心靈的澄淨可以讓我們更貼近內在的自己,也讓彼此在情緒、家庭關係上都有機會相互表達與和解,透過家屬的回饋以及自身的經驗,更能明白藝術創作的安排也是身、心、社、靈全方位照顧中深具力量的角色。

社會工作室社會工作師 黃佳琦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