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病症候群並非一種疾病,而是一連串的症狀表現。腎臟的主要功能為代謝體內的廢物,主要依靠腎絲球進行過濾,將體內廢物排除。當腎絲球的通透性增加,
使得原先應留在體內的血中白蛋白自尿液中流失,而導致蛋白尿(> 1g/m2/天)、低白蛋白血症(< 2.5
mg/dl)、水腫、高血脂症等四大典型症狀,就稱為腎病症候群。根據病因,腎病症候群可分為原發性及次發性。原發性疾病主要有三種:
微小腎絲球疾病、膜性腎絲球病變及局部節段型腎絲球硬化。次發性疾病則常見有糖尿病、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感染、惡性腫瘤等皆可能導致腎病症候群。
檢查及診斷
一般民眾在家可以觀察解尿後是否有泡沫產生,若持續10-15分鐘以上未消失可能是蛋白尿,也可使用市售尿液試紙快速判讀是否有蛋白尿,以上二項簡易的判斷方法能初步篩檢是否有蛋白尿情形。
一旦出現蛋白尿建議至醫院做詳細檢查,除了留取尿液看是否有蛋白尿之外,可以抽血追蹤檢驗血中白蛋白、血中膽固醇,但僅能診斷為腎病症候群。
最能準確知道是什麼疾病造成腎病症候群則仍需做腎臟切片檢查才能確診。
腎臟切片檢查屬於一種侵入性檢查,不需要進開刀房就可以進行。腎臟切片前必須停用抗凝血劑至少一週,避免出血風險。腎臟切片的過程中, 醫師會採用局部麻醉方式,在超音波導引下以穿刺槍(細針)取得足量的腎臟組織,再將切片取樣的組織送病理科檢查診斷病因,進而評估治療計畫。 切片檢查後需以砂袋加壓止血,因此需臥床平躺至少6小時。切片2週內應避免提重物、用力咳嗽、用力解便等需運用腹部力量之動作,以避免傷口出血。
治療與藥物注意事項
主要治療目標為減少尿液中蛋白質的流失、減少水腫問題與清除腎臟炎症反應。
一般常使用利尿劑、白蛋白緩解水腫症狀,當確認造成腎病症候群的病因後,通常會進行類固醇脈衝治療、口服類固醇、標靶藥物(Rituximab)或免疫抑制劑治療。
類固醇俗稱美國仙丹,具有抗發炎作用。服用時,切忌自行停藥或自行調整藥物劑量,避免影響治療效果。建議早晨服用藥物,可減緩失眠情形。另外,勿空腹服藥, 避免造成胃潰瘍。養成每日觀察糞便情形,若出現血便或柏油便應立即就醫。服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期間,應勤洗手、佩戴口罩、避免出入人多之場所、避免生食,以免造成感染情形。
護理照護
參考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