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胃部方面疾病常常會讓人想起知名廣告的臺詞,「喝咖啡、吃甜食,讓你胃食道逆流嗎?」,但其實胃食道逆流和消化性潰瘍是有些許不同之處。胃食道逆流主因是下食道括約肌收縮異常,導致胃內容物逆流向上造成食道傷害或是氣喘、咽喉炎等症狀;而消化性潰瘍的兩大成因,則是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及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品(NSAIDs),除此之外其他原因也包括胃泌素瘤(又稱作Zollinger- Ellison syndrome)、病毒感染。可能造成消化性潰瘍的危險因子包括:吸菸、飲酒、壓力、飲食(甜食、高油脂、刺激性食物)等。 消化性潰瘍包括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消化性潰瘍並非短時間內就會形成,當胃酸長期分泌過多或者長期侵蝕胃黏膜後,胃黏膜細胞無法及時修復,長久下來就會導致消化性潰瘍(以胃部潰瘍為例,胃炎→胃糜爛→胃潰瘍)。得到消化性潰瘍的人,少數是沒有明顯症狀,而多數的人會有上腹部疼痛的症狀,通常是空腹或者是飯後2到5個小時以內發生,也可能會伴隨著腹脹、噁心、對高脂肪性食物不耐受,甚至是嘔吐等情形。上消化道出血也是消化性潰瘍最常見的合併症之一,其症狀包括:嘔吐物中有血或咖啡狀嘔吐物(coffee ground vomitus)、出現黑便或瀝青色糞便(tarry stool)、貧血、易出現姿位性低血壓等情況。 針對消化性潰瘍的治療上,找出疾病成因後,首先要調整生活習慣及飲食,若有抽菸、飲酒習慣,建議要戒除不良習慣,飲食上也須避免高油脂及刺激性食物。再來才是依據疾病成因採取適當藥物性治療,若為幽門螺旋桿菌所導致的消化性潰瘍,在臺灣最常使用的治療方式是採取三合一或者四合一的藥物治療為主。主要由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PI)加上兩到三種的抗生素(包括:安莫西林amoxicillin、克拉黴素clarithromycin、甲硝唑metronidazole等)組成合併治療,或者以鉍劑(bismuth)加上氫離子幫浦阻斷劑及兩種抗生素的組合,進行10到14天的療程。若為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品造成的病人,則是依據其潰瘍的大小,以氫離子幫浦阻斷劑進行4到8週的治療,也可使用亦能抑制胃酸分泌的第二型組織胺抑制劑(H2 blocker)或胃黏膜保護劑(sucralfate)等。 藥品介紹 依據其作用機轉可以分成三類,抑制胃酸分泌(1,2)、中和胃酸(3)及胃黏膜保護劑(4)。
結語 現代人生活忙碌、壓力大、作息不正常、飲食失衡,這些都是造成消化性潰瘍的危險因子之一,消化性潰瘍也是胃部極為常見的疾病,而最常見的主因就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品。此外,年齡大於50歲、曾有幽門桿菌感染、有胃癌的家族病史等,都是有可能從消化性潰瘍進一步形成胃癌的危險因子之一,因此不建議自行購買藥物來使用減輕症狀,需要透過醫師診療來找出病因加以治療。消化性潰瘍產生的不適雖然可以透過藥物減輕及改善症狀,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調整生活作息、維持均衡飲食並戒除不良習慣,根據病因輔以適當的藥品治療,才能夠根除消化性潰瘍。 參考文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