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報導

:::
胃穿孔
內容下載:
 

新聞報章雜誌上常見到的「胃穿孔」或「十二指腸穿孔」,其實就是胃壁或腸壁破了一個洞。為什麼胃或腸道會破洞?大多數的胃腸道穿孔與潰瘍有關,少數則與食入異物(魚刺等尖銳物)或腫瘤的侵犯有關。依照胃壁受損的情況,消化性潰瘍又可分為4種不同程度:胃的第一層(最內層)是黏膜層,侷限在黏膜的發炎叫表淺性胃炎;第二層是黏膜下層,若黏膜損傷深度接近到黏膜下層但尚未侵犯到肌肉層,稱為胃糜爛、台語則叫胃破皮。第三層則是肌肉層,侵犯到黏膜下層甚至穿越到肌肉層叫做潰瘍,肌肉層有神經分布,因此患者開始會出現疼痛不舒服的症狀;至於第四層叫作漿膜層,當潰瘍深度穿過漿膜層,就是整個腸壁或胃壁都破掉了,名為潰瘍穿孔。(如下圖)

消化性潰瘍及胃穿孔示意圖

消化性潰瘍好發的部位接近幽門附近,幽門正是胃到十二指腸的關卡,因此幽門的兩端包括胃竇部,以及十二指腸的第一個部位叫球部,這些是最常見潰瘍穿孔的位置。

臨床上,十二指腸潰瘍穿孔的比例遠遠高於胃潰瘍穿孔,約9成是十二指腸穿孔。此外,病患可能在胃竇部以及十二指腸球部同時存在著消化性潰瘍,但幾乎不會兩個部位同時都破掉。

大約2~8%的消化性潰瘍會造成急性潰瘍穿孔,這是種少見但嚴重的病況。穿孔會導致胃內容物(包括胃酸及食物)由胃腸道跑到腹膜腔內,引發急性腹膜炎,若不及時手術,可能會引起敗血症,導致病人死亡。

診斷穿孔可靠X光與電腦斷層

潰瘍穿孔因為可能引起腹膜炎,典型症狀是正中上腹部有突發性尖銳的劇痛,這種痛感會持續存在且與時俱增,就算吃止痛藥也效果不大,患者多半會因此到急診求治。

醫師若懷疑患者有潰瘍穿孔,通常不會做胃鏡,而是安排做站立的胸部X光片或電腦斷層。站立胸部X光片是要看是否有游離的空氣,因為若有穿孔,腸胃道裡面的空氣會從破洞跑出來,X光片可以看到肝臟上方有不正常的陰影,就可以診斷確實是潰瘍穿孔。

現今進步的醫療環境,手術前的準備往往不會單憑一張胸部X光片就進行手術;患者若沒有腎衰竭、生命徵象穩定且心肺功能正常,術前會再做電腦斷層,準確率更提升到98%,也讓病灶的定位更清楚。

此外,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電腦斷層仍具有較大的優勢:比如有些患者可能剛發生穿孔,跑出來的游離空氣不多,站立胸部X光片不一定能看到確定的陰影;或是患者有其他腸胃道腫瘤,單從X光片恐怕難判斷是潰瘍穿孔還是腫瘤造成的穿孔。

幽門螺旋桿菌是潰瘍主因

穿孔多半是消化性潰瘍引起,而造成消化性潰瘍最常見的原因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尤其是十二指腸潰瘍,高達9成以上都跟幽門螺旋桿菌有關,胃潰瘍大約7至8成相關。因此檢測幽門螺旋桿菌是治療消化性潰瘍的重要指標,如果有幽門桿菌,不用抗生素殺菌,是無法自行痊癒的。

過去認為潰瘍是會反覆發作、幾乎跟隨病患一輩子的毛病,但現在知道幽門螺旋桿菌扮演重要的角色,加上有很好的制酸劑,使得潰瘍變成可以被治癒,因此潰瘍的患者若能配合醫囑治療、改變生活型態,通常不會進展到潰瘍穿孔。

同時處理「酸」與「菌」

幽門螺旋桿菌目前的標準治療是三合一療法,也就是用1種制酸劑降低胃酸、搭配2種抗生素去殺菌,同時處理「酸」以及「菌」的問題。如此,可以達到8至9成的治療成功率;剩下1至2成治療效果不好的患者,可使用其他抗生素,最終可達到9成5以上的治療成功率。

這種雙管齊下的方式,可破壞幽門螺旋桿菌喜歡的酸性環境,讓它不好存活,再加上抗生素會更有效。目前健保給付制酸劑4個月的藥量,至於抗生素的療程需要1至2週,「持續治療」是消化性潰瘍痊癒的重要關鍵。

多數病患罹患潰瘍穿孔一次後,大都會深自警惕、乖乖配合治療,加上後續的持續追蹤,通常不太會反覆發生穿孔。臨床上遇到病患發生2次的潰瘍穿孔,多半是第一次發生後,沒有規則服藥處理潰瘍,導致短時間內同一個地方再度穿孔。

胃鏡可檢查潰瘍也同時止血

要了解是否有潰瘍,主要是做胃鏡檢查,事實上胃鏡不只有檢查功能、還可以同時做治療,因為潰瘍除了造成疼痛,還會出血,做胃鏡時可以對出血點進行止血。如果病患因故不能做胃鏡,可以改做上消化道攝影,也就是讓病患喝顯影劑後去照相,從胃黏膜結構去推斷,此檢查較不具侵入性,但診斷正確率不如胃鏡高。至於哪些患者不適合做胃鏡?包括加護病房內插氣管內管的病患、耳鼻喉科的癌症患者,因癌症的關係,胃鏡無法通過導致無法完成檢查。另外,一般做胃鏡檢查是讓患者在清醒狀態下,在咽喉噴上局部麻醉藥之後讓胃鏡通過,有些患者對異物的嘔吐反射非常強烈,無法順利忍受胃鏡在喉頭的不適感,這些病人,就需要使用全身麻醉,也就是所謂的無痛胃鏡。但對於年紀大的高齡患者而言,全身麻醉的風險較高,因此建議採用比較安全的上消化道攝影去檢查。

腹腔鏡微創手術補孔洞

以手術治療潰瘍穿孔,要考慮穿孔的大小、位置、發病持續的時間、病患的年齡、是否合併休克及嚴重內科合併症,如果潰瘍穿孔時間沒有太久、大小不超過1公分、且患者有良好的心肺功能,會採取腹腔鏡手術把穿孔的破洞縫補起來,這種微創手術的傷口小,患者復原時間較快。

圖1 在十二指腸球部前壁發現一個0.4公分大小的穿孔(如箭號所示)

圖2 以腸鉗探查確定穿孔處所在

圖3 送入15公分長3-0 Vicryl線進入腹腔,準備縫合

圖4 胃壁全層 (full layer) 縫合

 

圖5 使用組織凝膠 (Tissucol) 施予再縫合過的穿孔傷口,加強傷口的穩定

圖6 術完一周,可以見到患者身上僅有4處微小的傷口

但是若破洞超過了1公分、潰瘍穿孔後已經過太久時間,或患者處於休克狀態或有嚴重心肺功能不良,因為腹腔鏡手術會在腹腔內充填二氧化碳,患者需要有良好的心肺功能及血液動力學,因此心肺功能不佳者就不太適合,這些患者仍建議採傳統剖腹手術,這種手術適合對象較廣,但傷口較大,復原期較長。

預防穿孔應減少潰瘍危險因子

預防潰瘍穿孔,要從減少造成消化性潰瘍的危險因子做起:

  1. 檢查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還是消化性潰瘍的最大主因,其他危險因子則是加重已經存在的潰瘍,當這些危險因子都沒有控制好,繼續惡化就會造成穿孔。
  2. 注意服用藥物種類:比如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止痛藥(NSAIDs)或類固醇。患者若有潰瘍病史,應該主動告知醫師,可以改用其他比較不傷胃的止痛藥;至於類固醇若治療需要必須使用,醫師可給予制酸劑來保護患者的胃,減少胃酸,潰瘍就不會那麼嚴重。
  3. 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嗜好菸、酒、檳榔、咖啡或辛辣刺激的食物,且常常睡眠不足、吃飯沒有定時定量,這些都是容易導致消化性潰瘍的危險因子,應該戒除。
  4. 壓力也會引發潰瘍:壓力增加時會使得胃酸分泌增加,比如燒燙傷患者、加護病房患者或接受重大手術患者,因遭逢極大壓力,就算過去沒有潰瘍病史,醫師也可能會給這類患者使用制酸劑來降低胃酸,降低潰瘍發生的機率。

結論

消化性潰瘍穿孔是腹部的急症,而微創手術用於治療消化性潰瘍穿孔是一個相當有效的方式,傷口小,疼痛少,恢復時間快。但是受限於腹腔鏡手術環境的影響,對於病情較嚴重,心肺功能不良之患者,仍然不適合使用。

外科部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李柏居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