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專欄

:::
減低3C網路成癮風險的教養策略(上)—學齡前兒童
內容下載:
 

在資訊設備普及的世代,不讓孩子看電視、看平板或滑手機,似乎變成家庭中一種知易行難的生活考驗。不管一開始是大人主動給小孩看,或是小孩跟著兄姊或大人看,最後都演變成大人對此莫可奈何--不給小孩看,小孩就會吵或是一直喊無聊。是的,積習難改,對大人或小孩都是,孩子可能不是家裡第一或唯一長時間沉迷3C的人,家長明知不當使用3C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負面影響,但教養上有時卻感覺很難拿捏。

【學齡前兒童】

◎家長問:孩子看YouTube影片、英文童謠或玩小遊戲,孩子因此學會了一些東西,好像也不錯,需要禁止嗎?

◎以下提供一些觀點,請家長衡量利弊再決定怎麼做會比較好。

  • 你聽過孩子一邊玩,一邊不明所以的背誦著廣告台詞嗎?只要家裡常開著電視,孩子都容易被那些台詞吸引、覺得有趣,即使不一定懂廣告在賣什麼,或是根本不懂台語,一樣整套模仿起來。幼兒對其接觸的訊息有所記憶,模仿力也強,但會背會說並不代表已經理解,語言、認知及社會情緒能力的發展,仰賴真實情境裡的互動經驗來累積類化學習。國外長期追蹤研究發現:幼兒使用媒體產品的時間越多,懂得的單詞和能講的語句越少,也比較不會用句子表達,口語發展遲緩的風險性增加。
  • 手機/平板攜帶方便、隨選即看,但越是隨時隨地就越難控制定時定量。舉例來說,不管是關電視或不給手機,孩子一樣都會惱怒,但一帶出門玩通常就不會再想著電視,不過若是習慣看手機/平板,即使已經出門,只要一有空檔,孩子仍常吵著要拿出來。對家長而言,要在公眾場合處理孩子的吵鬧行為比起在家裡處理要困難許多,也因此,原本堅定的態度與規範很容易失守,結局總是變成只好繼續用螢幕來平息吵鬧。

家有學齡前兒童的處理原則

  • 嬰幼兒需要充分的五感刺激(視、聽、嗅、味、觸),使用3C媒材的弊大於利。
    寶寶透過感官來理解世界,觀察環境變化以瞭解人事物之間的關聯性。足夠的聽覺刺激、音樂或是不同語言的童謠,有助於聽辨力及語音辨識的正常發展;當孩子動手動腳探索時,真實的環境物理特性給予的感覺回饋,有助於因果概念的認知形成。當寶寶盯著螢幕看時通常不太動,手滑觸控螢幕的效果又神奇到與現實不符,3C對寶寶而言實在稱不上是好的學習媒材。
  • 從小灌輸觀念:手機是工具,不是玩具。
    工具與玩具有什麼差別?用孩子聽得懂的話來說,例如湯匙、剪刀是工具,要用的時候才拿,用完就收好,我們不會一直把工具拿在手上。重點是,家長要以身作則,拿得起、放得下,當大人拿起手機打電話、攝影、設鬧鐘、行動支付、查看氣象之後,讓孩子看到我們用完就會收起來。切記切忌—3歲以前能免則免,能撐多久就撐多久,大人用的手機不給幼兒自己拿著看,不然,手機很快就會淪為孩子最愛的玩具了。
  • 優質的親子遊戲時間,盡量避免被手機干擾。
    幼童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而分心,且多數孩子的聽力又比大人靈敏,即使手機遠離或轉成震動,往往也都是孩子先注意到有動靜、立刻停止手邊活動,原本專注有趣的親子遊戲就硬生生被打斷了。萬一家長真的不得不在親子時間拿起手機,最好預告:「我花幾分鐘處理完,就繼續陪你玩喔」,鼓勵孩子繼續玩、不被干擾中斷,更不要跟著看手機湊熱鬧。
  • 為出門在外可能會有的時間空檔,預作一些準備。
    搭捷運時可以做什麼呢?手指謠、猜拳、變魔術藏東西、語詞接龍、讀繪本...,家長要練習有備而來。餐廳用餐的空檔可以做什麼呢?貼紙簿、著色本、紙筆遊戲(連連看、找一找、迷宮、小數獨...),或是簡單又有互動性的圈圈叉叉或點格棋等,只要家長隨身帶著紙筆、遊戲本,或預先下載列印(但不要直接用平板下載APP玩喔),這種不插電的紙上遊戲,讓家長有備無患。

    紙筆遊戲樂趣多

  • 當接觸3C無法完全避免時,掌握陪伴監督並轉化資訊的原則。
    即使自家儘量不使用3C,但隨著孩子長大上學,幼兒園也可能給孩子們看影片學唱跳、看卡通等家長接放學;去親友家難免會跟著看電視、一起玩電動。總之,家長的防線可能遲早會被突破而需要調整,即便有憂慮,也無法堅持要老師或親友們通通關機。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只要有機會就適時問問孩子當下情節內容、玩遊戲如何闖關等,讓孩子的視線暫時離開螢幕、跟別人分享所見所想,將原本被動接收的視聽資訊消化變成溝通對話的素材;萬一遇到不適齡的播放內容時,家長也可及時導引修正、轉換或予以澄清。
  • 留意3C沉迷警訊--孩子是不是有點被黏住了?。
    當孩子一直想開電視或主動跟大人討手機/平板,表示其心思已經被3C占據俘虜了,需要家長展開救援行動!不管是讓電視暫時斷訊,或是趁孩子睡覺時把行動裝置藏起來,至少要持續一週完全隔絕。孩子一開始當然會生氣吵鬧,其他事都抗拒不想做,等他情緒稍微緩和、無所事事而無聊透頂時,家長試著陪伴他找樂子,一起閱讀繪本、組裝積木、拼拼圖、玩桌遊、下棋等,以親子互動樂趣取代用3C填補生活的習性。只要與3C隔絕夠久,孩子自然能學會從其他事情找到樂趣,大人陪著戒癮也能磨練出更高超的育兒技能呢!

臨床心理中心臨床心理師 張麗滿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