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別企劃

:::
補上人生最後一塊拼圖—讓靈性照護,成就善終的圓滿
內容下載:
 
 「人生,就像參加百米賽跑一樣,有起點,也有終點,當你跑到80米很累很想放棄怎麼辦?唯一解法就是繼續向前跑,因為這場賽沒有人知道自己的終點在哪裡,只有好好跑完,賽程才算圓滿結束。」

什麼是善終
人人生命終有時,能夠「善終」、「一路好走」成為人們心中潛藏的心願。什麼是「善終」呢? 簡單的說就是終享平安與尊嚴,安詳地離開人生的舞台。「有尊嚴」或許說得太抽象了,若套用臺大 醫院緩和醫療病房訂定的「善終指標」,具體地說就是評估末期病人:
  1. 是否能瞭解自己死之將近
  2. 是否能心平氣和接受死亡
  3. 後事是否有交代安排
  4. 時間是否恰當,是否有準備好
  5. 身體是否舒適
評估指標總分越高,代表病人達到更高的善終境界,走得安詳有尊嚴。

補上靈性照顧,才能緩解病人痛苦獲得善終
既然知道「善終」是人們期盼的最後目標,再來就要先瞭解末期病人走向死亡會遇到哪些痛苦,為什麼達不到善終目標。一般末期病人常見的痛苦包括: 因疾病造成身體器官功能上的嚴重影響,產生疼痛、呼吸困難等諸多症狀,再來就是心理層面的打擊,例如惶恐、焦慮、憂慮、憤怒、無助等等,還有在 社會支持度方面,因身體失能、角色改變產生挫折感,或拒絕與人來往,而漸漸感到孤立無援。除此之外,還有一塊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靈性困擾與痛苦」。

靈性為什麼需要特別照顧?所謂的靈性痛苦包括:自我尊嚴的喪失、自我放棄、心願未了、捨不得、放不下、不甘願、恐懼。過去醫學對末期病人的關心較著重在身體疾病的治 療或心理問題諮商,但,只照顧身與心並不是末期病人的全貌,照護要以「全人」的概念來看才會周全。末期病人就是會有捨不得、放不下、不甘願等等靈性方面的困擾,這 也就發展出「安寧緩和醫療」的理念,希望讓末期病人獲得身、心、靈完整的醫療照護。

末期病人受到身心靈的痛苦,但醫療團隊該如何介入提供安寧緩和醫療,才能讓病人及家屬打開心房接受幫助呢?可以循序漸進以6大步驟進行醫療照顧:
  1. 評估病人預後、正確掌握病程—簡單說就是預測病人的時間剩多少,才能積極規劃妥適可行的醫療計畫。
  2. 建立醫療人員與病人及家屬的信任關係--在臨終照護中,常常因為病人及家屬無法面對病人即將死亡的事實,常造成病家與醫療團隊有距離,因此與病人及家屬建立信任關係是最重要的開始。
  3. 透過家庭會議表達對病人及家屬的關心,讓病家瞭解末期照護的目標及照護的方法,大家共同面對問題,讓病人不再孤軍奮鬥。
  4. 醫病家三方達成共識,做出符合倫理的醫療決策(共融決策)。
  5. 透過面對死亡準備五良方(生命回顧肯定自己、衝突化解、心願完成、四道人生、心靈成長)的過程讓病人放下,才能減少病人面對死亡的恐懼。
  6. 悲傷撫慰,病人過世之後家屬的悲傷撫慰也很重要,希望早日走出喪親之痛,恢復正常生活。

舉例來說:一位北巿明星高中的退休女教師,退休後最大的生活樂趣就是騎騎車、彈彈琴,輕鬆又自在,怎料突如其來的惡耗,她竟然成為末期病人!不僅身體急速衰弱更是飽受 痛苦,連求生意志都瞬間消失,想提早結束生命,家人親友怎麼苦勸鼓勵她都沒有用。蔡主任先觀察病人狀況並掌握關鍵重點,當他接近病人時,不是開口一堆醫療專業術語,也 不是苦口婆心規勸病人聽話遵照醫囑,主任以一種有點熟又不會太熟的朋友語氣輕問她:「妳是XX中學的退休教師啊?我們醫院裡有很多醫師都是這所學校畢業的耶!像AAA、BB B都是啊,妳有教過她們嗎?」當話夾子一打開後,就激起病人的興趣,她開始回顧數十年來的教職生活點點滴滴,她曾帶過哪些特別的孩子?有哪些孩子受她影響改變一生?哪些 孩子又是如何貼心每年一定回來探望她?….帶領病人回顧生命,她會回想起自己過去對別人、對社會的貢獻,從而肯定自己,看見這一生的價值。接著,蔡主任再以「人生就像參 加一場百米賽跑」的簡單比喻反問病人,「如果是妳的學生,參加百米競賽只跑到80米,他開始覺得很累不想跑、想放棄時,妳會叫他怎麼做呢?」病人聽了猶如當頭棒喝馬上明 瞭,當然是要有運動家精神,開始了,就要跑到終點才算完成。人生也是如此,有始也要有終。或許有人以為用「安樂死」就可以讓自己做主,由自己來決定生命終點?但是試想 ,一個人如果靈性上的痛苦未解決,心中帶有捨不得、放不下、不甘願的怨念在,最後含怨而亡,那安樂死只是解決掉一個人,而不是解決問題;換句話說,一個人在靈性上若沒 有苦痛,那又何必需要安樂死呢?不是嗎?

因此,花時間和病人「盤撋(台語讀音puânn-nuá)」建立關係,傾聽病人的想法、抓到問題點,進而協助他、陪伴他,化解病人靈性上的痛苦(捨不得、放不下、不甘願)的過程 ,就叫做靈性照顧。

靈性照顧和宗教有何不同?
所謂的「靈性」就是指一個人有意義、有目的、有價值的感覺,生活能夠充實,人生才能繼續走下去。而「靈性照顧」就是:運用傾聽、觸摸、溝通、同理、社會支持,達成彼此信任的關係。

靈性照顧與宗教並不是劃上等號的,宗教是加強靈性照顧效果的途徑之一,因為宗教蘊含人生智慧,透過宗教信仰可以幫助心靈成長,化解病人的痛苦,讓病人朝正向、光明面發展,獲得被寬 恕、被支持、被愛的感覺,從而獲得面對死亡的智慧與勇氣。

靈性照護有哪些呢?可以從哪裡獲得協助?
目前在專業領域中有相關的機構在培訓「靈性關懷人員」。在宗教信仰方面,佛教有宗教師,可以運用念佛法門、懺悔法門等方式,基督教或天主教的牧師、神父也有其專業的方法進行靈性照顧。

至於哪裡可以獲得這類資源呢?目前醫療機構裡有提供靈性照顧,像基督教或天主教的相關醫院裡都設有院牧部,對於靈性照顧非常重視。臺大醫院過去在長官支持下,考量臺灣民眾普遍信仰還是 以佛教或道教居多,因此過去三十年不僅提供靈性照顧,同時也培訓臨床佛教宗教師,已經培訓六十幾位臨床佛教宗教師,其中有三十幾位目前分散在全國各醫院提供靈性照顧。至於一般民間方面 ,像佛教的蓮花基金會、大悲學苑,或者天主教的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也都有提供靈性照顧的資源。

後記
訪談結束後,蔡主任露出他招牌微笑緩緩地說道:「其實這個議題tshù-bī、tshù-bī(台語:趣味)……」,然後又輕輕地嘆出:「可惜,要培訓這方面的醫師不容易……」。此時,我腦中突然浮 現曾在網路上看到的一張黑白照片--是蔡主任年輕時與護理師及病人在床邊照護的畫面。我在想,能夠找到對臨終議題有興趣的年輕醫師,培育更多的熱血接班人,再拍出或甚至超越這張經典照 片的神韻,可能是蔡主任此時最大的盼望吧?!

 

口述/資料提供: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 蔡兆勳
採訪/撰稿:公共事務室專員 黃崇惠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