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報導

:::
癌症病人居家飲食很重要
內容下載:
 

蘇先生74歲,最近診斷為肺癌第四期的病人,本次照會營養師的主要原因為體重嚴重減輕,病人在兩個月內體重減少9公斤,在詢問飲食內容與習慣後發現,病人家屬在得知病人罹病後,居家飲食習慣大變動,如:食物一定要買有機的,而且落實生機飲食原則,因此三餐都會有生菜;另外,為了增加蔬菜攝取量,食物攝取順序青菜→飯→肉類,導致病人常常在吃完一盆青菜後,飯和肉類就吃不下了;病人家屬教育程度中上,平日也會上網查詢健康飲食資訊,目前每日在午餐飯後會補充一杯「綠拿鐵」(以蔬菜、水果為主與一份堅果)。這些豐富且「健康」的餐點,在現階段疾病或治療因素讓病人可能吃不消,甚而導致營養不良。

我們都知道,病人的營養狀況,是整個抗癌治療過程是否成功的重要關鍵之一。「營養治療」目的在改善因疾病本身或治療過程中產生的副作用,以減少病人體內代謝紊亂的情形,經由營養評估與營養診斷,提供個人化的飲食計畫,以期增加病人食物攝取狀況、維持體重或避免體重減少過多、保持體能,藉此降低抗癌治療計畫被改變或中斷的風險。癌症病人的居家營養照顧可分為兩個階段「治療期間飲食」與「恢復休養期飲食」。)

治療期間飲食

這個時期,由於疾病本身與治療過程皆會增加體內能量與蛋白質的損耗、食慾不振、體重減輕、肌肉嚴重損耗等現象,因此,飲食計畫應著重在高蛋白與足夠熱量上。

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可維持病人的體力、提升免疫力。根據歐洲腸道靜脈營養學會2017年癌症病友指南建議,每公斤體重蛋白質攝取1.0~1.5公克。而蛋白質的來源則建議一半以上須來自「優質蛋白質」,即豆、魚、蛋、肉類食物,如:豆腐、豆干、豆花、魚肉、豬肉、牛肉、雞肉及各式蛋的料理等,這些食物來源皆可提供高生物價的蛋白質,生物價越高則代表蛋白質品質越好,也較能被人體吸收與利用。

在臨床上,常發現多數病人知道在治療期間應該多選擇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但是因為食慾不佳而忽略了「高蛋白質飲食之前,更重要的是每天需攝取足夠的熱量」,因為,熱量攝取足夠,蛋白質才能有效的被身體利用,如:合成耗損的細胞、增長肌肉、恢復體力等。多少熱量的攝取才足夠呢?根據歐洲腸道靜脈營養學會2017年癌症病友指南建議,每公斤體重給予25~30大卡,例如:建議體重為50公斤,則每日建議攝取1500大卡的食物。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米飯、麵食、饅頭、麵包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澱粉類食物,以及烹調用油便是熱量的最佳來源。

回顧我們的個案,個案家屬因為在飲食上力求「健康飲食」,餐餐皆以蔬菜為重點,而且規定須先吃完青菜,才能攝取米飯與肉類,如此的飲食模式,再加上病人在攝取完青菜後,其他食物便吃不下了,導致病人在熱量(米飯)與蛋白質(肉類)的攝取上嚴重不足,體重在2個月內減少15%,造成病人處於高度營養不良風險中。

「吃進去了再來談營養」!癌症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常常會因為疾病本身或是治療產生的副作用,噁心、嘔吐、食慾不佳及進食困難,最終導致攝取量減少。這時飲食上的準備應以病人吃得下為主,從病人平時喜歡吃的食物中挑選兼具優質蛋白質與熱量的食物,調整烹調方式與質地,讓食物好入口,切勿突然改變居家飲食習慣。在訪視過程中,病人自述,平日喜歡吃白飯、蝦子、海鮮、冰淇淋等食物,但因為健康觀念,太太鼓勵多吃五穀飯,新鮮蝦子與甜點應該盡量少吃。五穀飯固然符合健康飲食訴求,但是對於一位已經習慣吃白米飯的病人,飲食習慣突然的更動常常導致病人無法適應,蝦子與海鮮也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餐間偶爾提供冰淇淋當作點心也可適時提供熱量。在經由營養師的飲食訪視、營養評估與診斷後,與家屬釐清飲食上的迷思,蘇先生對於又可以攝取到自己喜歡吃的食物感到如釋重負,不斷的感謝。

恢復休養期飲食

在完成癌症療程後,病人的病情獲得緩解,發炎反應與不適的症狀也趨於和緩,此時期的飲食原則著重在身體的復原、攝取足夠的營養素,因此,飲食計畫以均衡飲食、養成健康飲食習慣、維持理想體重為主。

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包含全榖雜糧類、蔬菜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水果類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可充分攝取多種營養素,食物分類與攝取份量可參考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7年版之每日飲食指南手冊或諮詢營養師;規律的飲食、避免過多含糖飲料、醃漬、燒烤等烹調食品、節制飲酒等良好飲食習慣的養成也非常重要。

我們應該將「營養治療」視為一個療程之一,切勿自行在網路或通訊軟體上蒐集相關資料,良莠不齊、似是而非的資訊充斥其中,一般人往往無法正確判斷。建議病人或家屬,在確診後可多利用營養門診,尋求專業營養師為其現行狀況制定個人化的飲食計畫,作為接下來抗癌計畫的飲食依據,在食物準備上也能獲得明確的方向。

營養室營養師 葉宜玲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