戽斗的診斷 正常的咬合,上門齒應該包覆在下門齒的外面。如果咬合呈現下門齒包覆在上門齒的外側,在醫學上稱之為「前牙發生錯咬或反咬」,一般民眾則稱之為戽斗。戽斗在咬合的診斷上大部分是屬於三級異常咬合,亦即下顎的齒列或是骨骼比正常更往前面偏移。這樣的偏移,有可能是單純的齒源性問題;比如說上顎門齒往內傾斜,或是下顎門齒往外傾斜導致導致前牙的錯咬。也有可能是骨骼的問題;比如說單純下顎骨前突、單純上顎骨後縮,或是下顎骨前突合併有上顎骨後縮。亦有可能同時存在有不同骨骼及齒源綜合因素所造成,甚至合併有上下牙床橫向寬度不吻合的情形。許多臨床醫師或民眾以為骨性的三級異常咬合或戽斗主要是下顎骨過度生長所導致,但文獻研究發現,可能有高達65%的病例是伴隨著上顎骨後縮的問題。由於上顎骨後縮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常常也發育不良,導致下顎骨會更向前旋轉,在外觀上戽斗的外貌就更嚴重了。因此,三級異常咬合或戽斗的成因相當複雜,在診斷以及治療方面也增加了其困難度。 上下顎骨的差別性生長 在孩童生長發育的過程中,頭顱顏面的各個部位會呈現不等步的生長,又稱為差別性生長(differential growth)。大約七歲左右,腦部與眼睛的部分幾乎已經完成生長。上顎骨的生長,雖然整體是向前向下生長,但是靠近顏面部的表面卻會有骨頭吸收的現象。下顎骨體往前往下方生長,進入青春期生長高峰時,相對於上顎骨會有更顯著的生長加速,一直到生長發育結束。因此隨著差別性生長的表現,下顎骨也會長得比上顎骨多而且久,下巴看起來會更明顯。對於戽斗的孩子而言,這樣的生長對戽斗的外觀無疑是雪上加霜。一般而言,女生平均大約在10~12歲進入青春期生長高峰,15歲後生長漸趨緩慢;男生生長高峰平均則在13~15歲,甚至17歲過後仍有明顯的生長;然而每個孩子進入青春期的年齡並不相同。如果是因為下顎骨過度生長而戽斗的孩子,還沒有進入青春期就接受單純的全口牙齒矯正治療,進入青春期時因為上下顎骨生長量的差異,牙齒矯正的進度趕不上骨骼惡化的進展,最終有可能治療失敗。許多學者試著研究如何預測下顎骨未來的生長模式,但由於每個孩子之間有極大的個體差異性,導致目前並沒有可以準確預測下顎骨生長量或方向的方法。因此,治療尚有生長潛力的戽斗孩童對矯正醫師而言是一個挑戰。除了正確的診斷之外,判斷孩子的生長發育程度也非常重要。 戽斗的治療 對於戽斗的治療,因為難以準確預估其生長模式,一直以來是備受爭議的主題。每個醫師可能會因自己相信的理念而推崇某一種治療方式。以下針對孩童發生戽斗各種不同成因的可能治療方式與介入時機做簡單的介紹。
結論 通常戽斗的成因很少如同上述那麼單純,而是會合併種種不同的骨骼以及牙齒的狀況,頭顱顏面各部位的發育又呈現不等步的差別性生長,導致治療診斷與治療十分困難。每個孩童都是獨特的個體,必須由專業的矯正醫師來量身打造專屬的治療計畫才行。因此建議可以在七、八歲時接受第一次看診。唯有接受齒顎矯正專科醫師正確的診斷才不會錯失最適當的矯正治療時機。然而骨矯正治療後仍可能回到原本的生長模式,所以治療後長期的追蹤也是必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