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報導

:::
C型肝炎的藥物治療
內容下載:
 

前言

C型肝炎是造成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提出希望在2030年以前消滅C型肝炎的目標。在過去使用干擾素及口服抗病毒藥品ribavirin治療,雖然治癒率達五成以上,然其副作用可能導致病人恐懼或不適合治療。自2014年起,陸續有口服新藥問世,再加上逐步健保給付,提供C型肝炎病人更好的治療選擇,讓根除C型肝炎的目標不再遙遠。

簡介

C型肝炎是由C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所引起,主要透過血液感染皮膚或黏膜進入人體,造成感染。急性感染後,約有70至80%的病人會變成慢性C型肝炎,若未接受治療,其中近20%的人在二、三十年後逐漸演變成肝硬化,甚至併發肝衰竭或肝癌等嚴重肝臟疾病。

C型肝炎病毒依其基因型主要可分為六型(1~6),其中又可分為多種亞型(如1a、1b等)。根據調查,臺灣C肝病人常見的是第1a、1b型及第2型。針對不同的基因型,治療的藥物、所需療程及效果皆不同,因此治療前檢驗基因型,能使治療效果達到最佳。

在C型肝炎病毒感染後,初期的症狀並不明顯,約20至30%的感染者可能出現發燒、疲倦、缺乏食慾、腹部不適、黃疸等相關症狀,僅有很少數的病人可能發生嚴重症狀,或導致致命的猛爆性肝炎。因此,多數的C型肝炎帶原者並不知是何時受到感染的。當血液中C型肝炎病毒抗體(Anti-HCV)呈現陽性持續六個月以上,而且可以驗到C型肝炎病毒(HCV RNA),表示為C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在臺灣,約有40萬人是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是造成慢性肝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治療慢性C型肝炎,最重要的目標就是清除病毒,使體內偵測不到病毒,達到「持續病毒學抑制反應(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 SVR)」。達到SVR不但能減少肝臟組織發炎壞死,降低肝硬化等併發症,更能預防C型肝炎病毒繼續傳播感染他人。

治療藥物

直接抗病毒藥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DAA)

臺灣自2014年以來陸續有新的口服藥上市,特點是給藥方便、副作用小、治療時程短且治癒率也更高。不論以前是否使用干擾素失敗或是肝硬化、肝代償不全,DAA都是治療慢性C型肝炎的新選擇。

C型肝炎病毒屬於正向單股核糖核酸(RNA)病毒,基因體可分為結構蛋白及非結構蛋白。DAA主要作用在非結構蛋白,依其機轉可分為以下三類:

  1. NS3-4A protease inhibitors(蛋白酶抑制劑):可阻斷病毒生成成熟的蛋白質,此類藥物包含asunaprevir、paritaprevir/ritonavir、grazoprevir、glecaprevir、voxilaprevir。
  2. NS5A抑制劑:阻止病毒複製、病毒顆粒組裝及釋放,此類藥物包含daclatasvir、elbasvir、ombitasvir、ledipasvir、pibrentasvir、velpatasvir。
  3. NS5B polymerase inhibitor(聚合酶抑制劑):影響病毒基因體複製,此類藥物包含sofosbuvir、dasabuvir。

DAA治療方式會使用兩種以上不同機轉的藥物組合,目前也有多種複方藥品上市,可參考表一所列。較早上市的藥品仍須合併peginterferon(PEG-IFN)或ribavirin(RBV),且主要針對基因型第1、4型的病毒。藥物發展至今,已有針對全基因型的DAA,治癒率可達九成以上。在藥物的選擇上,會考量病毒基因型、肝臟的受損程度及先前的治療經驗等,而療程也會有所差異,可能12至24週不等。另外,DAA藥物會受到其他藥品的影響代謝及療效。因此治療前,應完整評估藥物交互作用。

追蹤與預防

雖然C型肝炎治癒後,可以避免肝臟持續發炎而導致肝硬化、肝癌,但治癒前已受損的肝臟細胞及功能仍有機率繼續惡化,因此完成治療後還需定期追蹤肝臟功能。

儘管感染過C型肝炎,但人體仍無法產生具保護力的抗體,因此會有再次感染的風險,目前尚無疫苗可預防。因C型肝炎病毒主要是透過血液,經由黏膜或皮膚進入人體,建議採取下列預防措施:

  1. 避免不必要的輸血、針灸、刺青、穿耳洞等。若有上述行為,應使用拋棄式針具並充分消毒滅菌。
  2. 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不與他人共用針具、注射器或共用個人器具,例如刮鬍刀、牙刷、指甲剪、刮痧板等。
  3. 不從事不安全的性行為。

結語

由於C型肝炎感染後症狀多數輕微,容易輕忽後續發生肝硬化等肝病的風險而未接受治療。新型態的口服直接抗病毒藥物,提供方便、安全、效果佳的選擇,已是未來趨勢。若搭配公共衛生的篩檢及衛教,使治療普及化,相信根除C型肝炎的目標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 Sanjiv Chopra, Paul J Pockros. Overview of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In: UpToDate, Post TW (Ed), UpToDate, Waltham, MA. (Access on Feb 22, 2021)
  • Paul J Pockros. Direct-acting antivirals for the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In: UpToDate, Post TW (Ed), UpToDate, Waltham, MA. (Access on Feb 22, 2021)
  • Marc G. Ghany, Timothy R. Morgan, A-IHCG Panel. Hepatitis C guidance 2019Hepatitis C Guidance 2019 Updat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Recommendations for Testing, Managing, and Treating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Hepatology 2020; 71(2): 686-721.
  • Ming-Lung Yu, Pei-Jer Chen et al. 2020 Taiwan 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C: part (I) general population. J Formos Med Assoc. 2020;119(6):1019-1040.
  • 臺大藥劑部電子處方集,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tuh.gov.tw/phr/Fpage.action?muid=2077&fid=1939(Access on Feb 22,2021)

藥劑部藥師 林品慧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