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健園地

:::
【優質安心守護】請給青少年正能量-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
內容下載:
 
小故事
17歲的顧美美在學校昏倒,由學校校護及同學陪同就醫,到醫院急診時,當班的主治醫師陳醫師詢問病史時,發現病人言語支吾似乎不願意說出自己真正的問題, 對於陳醫師的問話常常沉默不語或只是簡短的回答,只提到常睡不好、功課壓力大、怕考試考不好、沒有朋友可以說出自己的難過等,更發現病人手腕處多處新舊 平行的割傷傷口,有些已經結痂,有些新的傷口還用膠布貼著。陳醫師意識到病人可能有自殺的意念甚至行動,立即打電話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協助…。 精神科醫師到急診了解病人狀況並評估風險後安排至門診追蹤,藉由門診追蹤治療、父母親的支持關懷、及學校老師的關心輔導,顧美美已能克服壓力,正向思考順利考取大學。
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資料,除了老年人之外,青少年是最容易自殺的高危險群。任何一次的自殺企圖都是自殺者向外界求助的訊號,不應該將其誤解為為了獲得他人的 注意而忽略之,否則隨之而來的可能是更致命甚至無法挽回的憾事。

青少年自殺行為的危險因子如下
曾有自殺的念頭與自殺的企圖是導致14歲以下的孩子自殺的高危險因子
  1. 一般性的危險因子:包括面臨重大的失落、曾經試圖自殺、藥物濫用、家庭缺乏凝聚力、家庭有精神病史、兒童虐待、加入幫派等。
  2. 性別:一般而言,有較多的女性會想要自殺,但因自殺而死亡者則是男性較多。其原因根據研究結果顯示,男性青少年通常會採取較激烈的自殺手段,而女性青少年則傾向於選擇較不易致死的方式。
  3. 性取向:同性戀者自殺的比率約為異性戀者的兩倍至六倍。原因可能包括同性戀者較缺乏社會支持系統,社會的排斥、現身(coming out)的過程中所承受的壓力以及孤立的感覺等較高。
  4. 資優生:14歲~17歲的資賦優異青少年也被視為是自殺的高危險群,原因包括完美主義、不合理的社會期望、父母不切實際的要求、缺乏幽默感、學業成就等於個人價值等不合理信念。


青少年自殺的警訊(FACT)
  • 感覺(Feelings)

    無望的—「事情不可能變好了」、「已經沒有什麼好做了」、「我永遠都覺得沒有希望」。
    無價值感—「沒有人在乎」、「沒有我別人會更好」,過度的罪惡感和羞恥感、痛恨自己,過度悲傷、持續的焦慮與憤怒。

  • 行動或事件(Action or Events)

    藥物或酒精濫用、談論或撰寫有關死亡或毀滅的情節、焦躁不安、攻擊、魯莽。

  • 改變(Change)

    人格—更退縮、厭倦、冷漠、猶豫不決,或更為喧鬧、多話、外向。
    行為—無法專心。
    睡眠—睡太多或失眠,有時候會很早醒來。
    飲食習慣—沒有胃口、體重減輕、或吃得過量。
    興趣喪失—對於朋友、嗜好、個人清潔、性、或以往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消沈、退縮後突然情況好轉。

  • 惡兆(Threats)

    言語—如「流血流多久才會死?」
    威脅—如「沒多久我就不會在這裡了」
    計畫—安排事務、送走喜歡的東西、研究藥物、 獲取武器、自殺的企圖—服藥過量、割腕。
病人與親友可以幫忙的事
  • 親友:
    1. 觀察日常生活的異常行為。許多個案在付諸行動之前,都會有些徵兆,若能多加留意週遭的親友 ,適時拉他一把,化解危機,便可以避免不幸的發生。根據統計,約有七成個案在自殺前有發 出過自殺警訊,一半的自殺者在患者自殺前曾經尋求醫療幫助;週遭若有親友可能是以上所提 到的自殺危險族群,又有以上提到的憂鬱症之口語及非口語之訊息表徵,自殺的可能性就很高了。
    2. 關心與真心的讚美、使個案覺得被重視。
  • 病人:
    1. 需要時要主動提出需要被關懷與專業協助,以協助調整情緒及行為。
    2. 運用社會、家庭的支持系統。
    3. 培養興趣、減壓方式。

醫療人員需要做的事
1問2應3轉介的技巧,啟動關懷機制
  • 問:主動關懷積極傾聽
    1. 多問一些、多了解一些病人狀況。
    2. 辨識高風險自殺/自傷個案;若發現自殺行為的危險因子與青少年自殺警訊,進行通報,善用社會支援(與學校聯繫)。
  • 應:適當回應支持陪伴
    1. 聆聽病人的問題及適當的回應。
    2. 評估自殺的危險性。
  • 轉介:資源轉介持續關懷
    1. 針對對方的問題,給予適當資源協助與持續關懷。
    2. 依評估狀況進行轉介:發現個案時,轉介心理師或精神科門診持續追蹤。

參考文獻
  1.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
品質管理中心護理師 陳莉卿
品質管理中心主任 陳世英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