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調查美國兒童與18歲以下青少年平均每日花6小時21分鐘、且0至6歲兒童平均每日花2小時使用娛樂性媒體。2018年臺灣國民健康署調查顯示學童使用3C產品時間以手機最長、其次為桌上型電腦、其次為平板,幼童使用手機高達44.9%,到高中生為60.9%,平日放學後平均使用手機時間為幼童32.2分鐘、國小學童42.5分鐘、國中生72.6分鐘、高中生95.9分鐘,假日使用3C產品(電視、電腦、電玩、掌上型遊戲機、平板、手機等)的時間更長。近距離使用電子設備已確定會傷害眼睛視力,然而更多人注意到視聽娛樂對於兒童身心健康傷害的影響。 近年兒童與青少年暴露到虛擬暴力(Virtual Violence)的風險增加,這種非身體經歷的暴力,因為遊戲電玩媒體之虛擬實境與感官刺激的技術進步而變得真實。根據美國1998年的調查,美國兒童在學齡前到國小畢業的階段已透過電視螢幕接觸8000次的謀殺或10萬次的其他暴力(包括強暴與暴力攻擊)。2000年美國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簡稱AAP)、美國內科醫學會、美國兒童與青少年精神醫學會、與美國心理學會聯合發表聲明強調媒體暴力(media violence)對兒童的不良影響。由於新媒體平臺崛起,兒童看電視時間2012年比起2001年已明顯下降,兒童可透過個人化使用3C產品而經歷更多來自虛擬世界的暴力。 綜合超過400個研究證實,接觸各類型的媒體暴力和侵略(挑釁)行為、侵略性思考、生氣、生理性激動有顯著正相關,相關強度甚至高於吸入二手菸與罹患肺癌的顯著相關性。發表於2013年紐西蘭的世代研究,追蹤出生於1972至1973年之0歲新生兒到26歲為止,共計1037位的受試者顯示看較多電視的5到15歲兒童至青少年會與將來長大成人的犯罪行為、反社會與侵略人格有顯著相關。 美國的民意調查則發現美國民眾普遍認為自己與自己的小孩對於虛擬暴力有所謂的「免疫力」不受影響,而其他人且為少數比例的民眾才會被虛擬暴力影響,顯然有低估嚴重度的心態。然而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會提出的假設,100萬觀看人次(約3億臺幣票房)的電影,依估計2%的人受影響,也有2萬名觀眾會受到虛擬暴力影響,因此家長、教育工作者、醫療專業人員包括心理師、兒童照顧者還是需要高度警覺此問題的嚴重性。 美國兒科醫學會在2009年與2016年提出政策建議綜合如下述:
結論 孩童成長的過程越來越有個人使用3C產品與媒體的經驗,家長應確保兒童在現今環境下能健康成長與發展,維持兒童螢幕時間和其他活動與運動的平衡,虛擬暴力應被視為一個環境影響大眾健康的重大議題,不容忽視。 參考文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