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大花絮

::
【新竹快訊】尬割落去就等死ㄟ!
內容下載:
 

「毋通!尬割落去就等死ㄟ!」(台語:意思是,「不要!割下去就等死!」)。當聽到老奶奶有這樣的反應時,兒女們都不知所措。病人是80多歲的爺爺,兒女們在幾次接觸,瞭解父親病程後,都希望做氣切手術,而母親因為身體欠安很少到院探視,在約好家屬座談時奶奶一起參與,家屬到院就表示「媽媽根本不聽我們說,加上不識字,只聽街坊鄰居說不好,會死…就毋敢。」在需要做醫療重大決策時,家屬往往都是震驚與不知所措的。

這是我們亞急性呼吸照護病房生活的日常,因著院方對醫療決策共享的重視,邀請院內外專家針對醫療決策共享與健康識能做了詳細的說明(圖一),另外也藉由跨團隊的努力,有護理部、呼吸治療師、品管中心、企劃室等一同協助製作決策輔助工具(Patient Decision Aid,簡稱PDA),我們在團隊不僅錄製有專業氣切手術說明Q&A版,更以本單位為背景,融入病人氣切過程親身經歷的影片(圖二),方便家屬使用,尤其現身說法版對老年人在氣切的迷思上有很大的翻轉,另外更利用「可讀性指標自動化分析系統3.0」檢視氣切SDM手冊,優化進階第三版,利用圖文說明增加健康識能的友善性,將可讀性指標由144降低到適合國小二年級可以讀的35(圖三),更將所有文本及影片利用資訊化封包成可以互動性的網路APP(圖四),方便無法參與會談的家屬也能得到正確清楚的資訊。

在我簡單地向奶奶自我介紹後,只告訴奶奶「咱來看影片!」,告訴奶奶這是在爺爺旁邊這床病人親身的經歷。當我將畫面打開,是我們病房的場景,穿一樣的病人服,做了氣切可以吃東西;奶奶眼睛瞪大了,「可以吃東西?」,奶奶終於安靜下來,認真地將不到3分鐘的影片看完,開始述說一直以來街坊鄰居總是說氣切做了就沒救了,原來不是他們說的這樣。

會後我們也將單位製作的氣切手術醫療共享決策APP「長短管,選吼好!嚨係為恁好!」的手冊(圖五)提供家屬閱讀使用,利用裡面QR code連結,藉著人人隨手可得的智慧型手機就能得到簡單又正確的相關訊息。

家人也對團隊能夠提供媽媽能理解也能接受的方式說明,讓這樣的決定是全家一起決定的,而感到無比寬慰。這樣的結果不就是我們身為專業醫療人員最有價值的地方嗎?我常常這樣期許自己,站在病人及家屬的立場,用他們能理解的方式來溝通,常常緊張的護病關係都可以照樣獲得緩解喔!

這樣臨床成功的案例非常多,我們團隊努力的成果在醫策會舉辦的「108年醫病共享決策(SDM)實踐運動」,獲得「臨床運用組-短期內無法脫離呼吸器的病人要不要接受氣管造口術」【優秀團隊獎】(圖六),並於頒獎典禮中分享(圖七)我們實踐活動的經驗,對於團隊真是無比的榮譽,我們將會帶著這份榮譽與責任讓「毋通!尬割落去就等死ㄟ!」這句話成為歷史。

圖一 專家指導

圖二 氣切手術影片

圖三 氣切SDM手冊及可讀性指標

圖四 氣切SDM-網路版APP

圖五 氣切SDM手冊

圖六 醫策會頒發【優秀團隊獎】

圖七 醫策會分享

 

 


 

新竹分院護理部護理長 陳意超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