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報導

:::
聰明使用急診 利己又利人
內容下載:
 

臺灣的健保制度及醫療品質,在世界先進國家中名列前茅,然而臺灣地區的大醫院急診室每到逢年過節之時,常常會像風景名勝般人山人海、門庭若市,也是一大奇觀,急診以提供緊急醫療服務為宗旨,每年國人大約有700萬的急診人次,健保署的資料顯示,在這麼多的急診人次中,至少有100萬人次以上是輕症,這些輕症病人大多不需要急診的緊急醫療,在一般診所或是門診就醫即可得到完善的處理。民眾不當地使用急診醫療,不僅增加自己不必要的感染風險,同時也可能導致真正需要急診的病人,無法適時接受到救命的緊急醫療處置,可說是個害人害己的行為。

何時應該優先使用急診呢?民眾如果有下列的狀況,一定要盡速至急診就醫,如:忽然半邊手腳無力或說話不清楚、疑似急性腦中風;急性胸痛或腹痛伴隨冒冷汗;急性意識不清的狀況等等。這些狀況不僅要盡速至急診就醫,而且建議要打119透過緊急醫療網就醫,因為目前對於急性腦中風,可以考慮進行血栓溶解劑或血管取栓術的治療,而對於急性心肌梗塞則有緊急心導管治療等選項,這些治療並不是每一家醫院可以執行的,因此如有這些狀況時,需要透過緊急醫療網,送到適當的醫院急診就醫,才不會延誤治療的黃金時間。其他一定要打119透過緊急醫療網至急診就醫的情況,還有呼吸心跳停止、重大創傷等,緊急醫療網中的救護技術員,對於此類個案能及時進行必要的醫療處置,並運送病人至合適的急診就醫,以提高病人的存活機會。

哪些狀況是不需要至急診或應該先到門診就醫呢?下列有一些常見的例子,如:門診掛不到號;感冒沒有時間看門診;來急診做身體健康檢查;長期或慢性症狀;來急診拿藥;輕微皮膚病變;輕微擦傷等等,這些情況應該首先考慮至平日就醫的診所或是醫院門診就醫,或許民眾會覺得到急診比較快看到醫師,但急診醫師主要任務在處理有緊急生命危險的病況,而不是所有的醫療問題,所以因上述非緊急的狀況來急診就醫,民眾不僅可能需要浪費更多時間、增加感染風險,專科相關問題仍需要至各專科門診才能得到妥善的解決,還可能占用了急診醫師寶貴的時間,導致真正需要緊急醫療的病人,無法及時接受診治。此外因為對於醫療結果不滿意,不經轉診系統聯絡,逕行由目前的醫院自行前往大醫院的急診就醫,也是一個常見不當使用急診的狀況。在政府建立完善的醫療諮詢管道之前,民眾應該加強自身健康管理,以及處理一些常見病況的能力,以減少不必要的急診就醫。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急診及門診就醫、減少醫療浪費,政府目前正積極規劃雙向轉診,目前各大醫院多有雙向轉診的計畫,以臺大醫院的星月計畫為例,此計畫結合臺北市、新北市及基隆市大約400多家基層診所、地區及區域醫院,透過彼此合作,建構成一個資訊互通、知識交流及病人互轉的照護網絡,民眾平日可以在基層診所或住家附近的醫院就醫,如果病況有變化需要專科醫師的意見或是需要特殊檢查時,可以轉至大型醫院或醫學中心,進行相關的醫療處置,病人在病況穩定後,即可轉回原先就醫的診所或醫院,該診所或醫院的醫師可以透過資訊網路,知道病人在大型醫院或醫學中心的治療經過及檢查結果。如此可以更加有效運用有限的醫療資源,減少不必要的急診或門診就醫,讓病人獲得最適切的醫療照護。

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 顏瑞昇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