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日期:2020年12月23日
COVID-19國際疫情嚴峻及國內2020/12/22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1例本土個案(案765)的調查報告,依據國家政策及本院指揮中心決議,再次重申本院因應措施:
- 就醫時請務必告知醫師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TOCC)。
- 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入境21天內)均屬COVID-19風險病人,不應於一般門診區/檢查區就醫,非緊急醫療應延後就醫或改至疫病門診,緊急醫療至急診就醫,並進行通報採檢。管理期間亦勿至醫院陪病或探病(除因親屬身故或重病等社會緊急需求,需自費採檢陰性)。
(1) 疫病門診時間:週一~週五上午,上午10:00~12:00。
(2) 非疫病門診時間,如有發燒、呼吸道症狀及味嗅覺異常症狀,即至急診就醫。
更新COVID-19各國感染風險級別
資料來源:疾病管制署網站2020年12月23日
指揮中心監測資料顯示,全球累計77,112,401例確診,分布於191個國家/地區;病例數以美國18,325,480例、印度10,075,116例、巴西7,318,821例、俄羅斯2,906,503例及法國2,490,946例為多;病例中1,717,930例死亡。
指揮中心指出,各國感染風險級別最新名單如下:
- 低感染風險國家/地區:紐西蘭、澳門、帛琉、斐濟、汶萊、寮國、諾魯、東帝汶、模里西斯、越南、馬紹爾群島、新加坡、柬埔寨。
- 中低感染風險國家/地區:泰國、不丹、澳洲。
指揮中心呼籲,民眾自國外入境時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應主動通報機場及港口檢疫人員,並配合防疫措施。
國內腸病毒疫情緩升,籲請民眾落實手部衛生及留意嬰幼兒重症前兆病徵
資料來源:疾病管制署網站2020年12月22日
疾管署指出,腸病毒於發病前幾天,喉嚨與糞便就有病毒存在,此時就有傳染力,在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高,即使痊癒後腸病毒仍會隨著糞便排出達8到12週之久。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12月13日至12月19日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6,177人次,近期疫情趨勢呈緩升;社區腸病毒檢出以克沙奇A群為多,但仍有腸病毒71型活動。
感染腸病毒痊癒後,仍應持續留意個人手部衛生,落實「濕、搓、沖、捧、擦」洗手五步驟,以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嬰幼兒;此外,家中幼兒如感染腸病毒,應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防範交叉感染。
疾管署再次呼籲,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民眾若發現嬰幼兒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全身肌肉突然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以掌握黃金治療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