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部位於臉上中間最突出的位置,也是最立體的結構,是僅次於眼睛最容易被觀察到的部位,除呼吸的功能外,其對臉部外觀成形占相當重要比例。當顏面部撞擊受傷時,由於外鼻部容易首當其衝,一旦受傷對於外觀上的改變較為明顯,也最令人在意。 鼻部受傷常見於運動創傷、意外跌倒或車禍所引起,或曾經做過鼻整形手術的人,可能伴隨撕裂傷或擦傷,但若外觀已經變形、流鼻血、腫脹、呼吸不順,很有可能鼻部結構遭到損傷,鼻骨折的可能性相當高。通常遇到鼻部受傷,除了評估鼻子的外觀及功能影響外,鼻部周圍的結構,如眼眶、上顎骨、前額等連接處也會一併審視,避免遺漏。若僅限於鼻部方面的創傷,一般流程會先理學檢查,檢視外觀皮膚完整性、瘀青部位、觸診及視診鼻部是否有偏移歪斜坍塌,使用鼻鏡檢視鼻腔內部是否有出血、呼吸道阻塞、鼻中膈彎曲血腫及嗅覺是否正常等,先初步止痛止血,例如壓迫鼻翼部止血,冰敷減少水腫等衛教,並安排鼻骨X光攝影。若有進一步需要,電腦斷層攝影可以給我們更多資訊細節,並顯示顏面其他部位是否有受傷。 鼻子組成大致分為硬骨及軟骨,筆直的鼻樑不單僅是鼻骨組成,還包含鼻中隔軟骨及側鼻軟骨,因此鼻樑歪斜的成因以上結構都需要考量。呼吸通道上還有鼻甲及鼻粘膜富含血流可溫暖呼吸空氣,但受傷後也容易出血,不可不慎!若遇到大量出血,還有可能需要做血管攝影來確定出血點並予以栓塞止血。有時遇到一直流鼻水的狀況,我們必須警覺是否有顱骨底骨折,導致腦脊髓液流出,有時需要用鼻內視鏡去檢查及手術。 開刀矯正的時間點,取決於受傷後軟組織腫脹的程度與伴隨疾病的嚴重度,若軟組織很腫,會很難判斷矯正的結果;若腦部有受傷,如顱內出血,就會先處理顱腦損傷,稍微延遲鼻部的修復。手術前需要病人提供過去相片,以評估過去鼻型的狀況,判斷是否真的有變形。單純的鼻骨骨折,可在消腫後3到7天內於全身麻醉下進行閉鎖式鼻骨復位術以及鼻外夾板固定術(利用石膏或熱塑板作為外固定塑形用)。在全身麻醉下病人較為舒服,比較好施行細膩的手術,若在局部麻醉下手術,病人常會緊張與鼻血倒流,造成嗆傷,要非常小心。術後鼻內會填塞止血海綿,沒有額外的傷口。若為較複雜的鼻骨骨折,可能要配合開放性鼻部整形手術或截骨手術、鼻中膈矯正手術、鼻中膈血腫移除等等,才有辦法修整回來。其中,鼻中膈血腫常需要盡快引流,若血塊太多,壓迫鼻中膈軟骨,缺血或細菌感染可能導致鼻中膈壞死,對於日後鼻型影響非常大,一旦鼻攣縮或塌鼻,後續重建較為困難。 術後適當的止痛以及抗生素給予是有必要的,鼻外夾板可能需要置放2週,鼻內填塞海綿則3~5天就可以移除。通常鼻骨骨折約3~4週結構才會穩定,這期間不要趴睡,不要再受到撞擊,擤鼻涕時要注意施力,不要去摳鼻子。等6~8週骨性結構才會癒合更完全,在此之前要避免去打球或從事會碰撞的活動。術後的鼻塞症狀相當常見,可用藥物改善,但症狀持續一個月仍無緩解,就需要進一步做相關檢查找尋原因。極少部分的病人會遇到嗅覺永久喪失,原因不明。最後,遵照醫師囑咐規則回診追蹤有其必要,掌握狀況醫師才能給予建議,不延誤後續治療。 鼻骨骨折若起初結構毀損比較嚴重,有時也會遇到需要二次修復的病患,大部分會在第一次手術2~3個月後,比較穩定的狀態,清楚評估後再進行第二次手術,有可能需要用到肋骨重建鼻樑或鼻小柱、耳軟骨重建鼻頭或鼻翼等等,也有使用顱骨或異體肋軟骨重建鼻部結構,或人工材料的植入物重建,由於方法跟材料眾多,原則上需要醫師專業評估後與病人溝通選擇適當的方式,才有機會恢復鼻部的外觀及功能。 鼻骨骨折仍是需要積極處理的,切莫耽誤就醫黃金時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