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是70歲男性,因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近年來飽受呼吸急促之苦,三週前因肺炎導致呼吸衰竭住進加護病房治療,並接受氣管內插管及使用呼吸器,經治療後肺炎雖有所改善,但因肺功能不佳導致難以拔管脫離呼吸器。醫師正與李先生家屬討論「氣切」事宜。請問李先生該不該接受「氣切」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有關「氣切」的基本知識,才能知曉「氣切」對病患可能帶來的好處及衝擊。 甚麼是「氣切」? 「氣切」是「氣管切開術」的簡稱,簡單來說,「氣切」就是在病人頸部的氣管部位做一個與外面相通的造口,然後放進氣切套管,目的是建立一個呼吸通氣的捷徑,用以取代原本換氣需經口咽及聲門的正常氣道。正常呼吸時,空氣會經由鼻腔到咽喉,然後經過聲門、氣管,然後進到肺部。這個過程中,空氣會被加溫及加濕,使得到達肺部的氣體會有穩定的溫度及濕度。 由此可知,病人在接受「氣切」後,會改變空氣吸入肺部的途徑,使得上呼吸道無法發揮原有的功能,所以一般病人並不需要「氣切」這樣的處置,換句話說,醫師會建議「氣切」一定都是有特別的考量。例如呼吸衰竭或上呼吸道有阻塞的病患,因需要「氣管內插管」來連接呼吸器或保護上呼吸道。此時「氣管內管」的存在早已改變吸入氣體的通道,而若造成「氣管內插管」的病因無法痊癒,則「氣切」相對於「氣管內插管」則能帶來許多好處。 甚麼情況下會需要「氣切」? 醫師會建議病人做「氣切」,不外乎以下幾種原因:(1)病人有頸喉部腫瘤或是頸喉部感染並壓迫呼吸道,(2)呼吸衰竭接受氣管內插管,但困難脫離呼吸器時,(3)因神經系統疾病造成唾液或食物反覆嗆入氣管,或是咳痰困難需要頻繁靠他人抽痰的病患。以上幾種病況,「氣切」都能為病人帶來好處。 「氣切」和「氣管內插管」有甚麼不同? 在加護病房中,醫師會和病人及其家屬討論「氣切」的情境,常是在病人已經被插管的情況下,所以了解「氣切」和「氣管內插管」有甚麼不同,有助於做出合適的決定。下圖是「氣管內插管」和「氣切」的示意圖,「氣管內插管」時,「氣管內管」長度約30公分,管子從嘴巴經過舌部、口咽、聲門然後放置到氣管內,舌根及口咽有豐富的神經分布,對異物相當敏感,氣管內管的留置通常會造成病人明顯的不適。相較之下,「氣切管」從頸部的氣切口直接放置到氣管內,除管子長度較短且比較容易固定之外,避開神經分布豐富的口咽部可以大幅降低病人的不適感。此外,「氣切管」的更換較容易及安全,因管子較短抽痰也比較容易。管路相關的併發症也較少。 「氣切」手術安全嗎? 氣切基本上是一個相當安全的手術,但是任何手術都還是有其可能的危險性。氣切的合併症多與病患本身的疾病有重大的關係。較常見的合併症有皮下氣腫、氣胸、流血及感染等。另外,有不少家屬會擔心手術時或術後病人會不會很痛苦,其實在執行氣切時通常會使用麻醉,而且日後病人使用氣切管的不舒服其實會比使用氣管內管輕微,病人做起呼吸訓練也比較安全。 結語 接受「氣切」與否,對於病家來說常是一個困難的問題,本文扼要的點出進行決策所需的背景知識。臺大醫院擁有豐富經驗的重症醫學及外科團隊,能協助病患及家屬評估疾病狀態及判斷氣切的必要性,亦能為需要氣切的病患,提供一流的手術處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