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健園地

:::
癌因性疲憊護理指導
內容下載:
 
癌因性疲憊(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是一種普遍、主觀的感受與經驗,顧名思義是因為癌症或癌症治療導致生理、 情緒或認知等方面感受到疲憊或耗竭,並非疾病惡化的徵兆。主要有以下幾點特徵:它是一種慢性、持續的狀態, 疲憊發生與活動量不成比例,即使經過休息也無法恢復而足以影響日常生活,包括:沒有精力去做本來日常生活的事,例如爬樓梯或打掃居家環境; 記憶力衰退、注意力無法集中;沒有耐性、情緒容易浮動,心情沮喪甚至憂鬱;不在意自己的外表,對外界活動失去興趣,花很多時間睡眠等。

引起病人癌症相關疲憊的可能原因如下:
  1. 與疾病或生理有關:腫瘤快速生長造成新陳代謝率提高、慢性疼痛、貧血、失眠及器官功能失常等都會引起病人疲憊。
  2. 與治療有關:癌症治療如化學治療或放射性治療,造成有毒廢物的堆積,或因治療的副作用如骨髓功能抑制、電解質不平衡、食慾不佳、噁心、嘔吐、而造成蛋白質、熱量、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素的攝取不足,會造成病人的疲憊。
  3. 個人或環境、情境的因素:病人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對死亡、外形損毀的恐懼、內心的焦慮及恐懼、沮喪等情緒困擾造成休息和睡眠型態的干擾。

若出現癌因性疲憊時,建議:
  1. 可運用疲憊量尺(圖一)與疲憊日誌(表一),記錄每日的疲憊程度與治療情形,並於看診或住院時與醫護人員討論。良好的溝通是有效治療癌因性疲憊的第一步。
    圖一 疲憊量尺(取自癌因性疲憊之臨床治療指引, 2017)
    註:疲憊量尺使用方法:例如您今天覺得沒有疲憊,就在記錄表上記下「0」;若今天疲憊或累的非常厲害,就記下「10」。您也可以不用整數表達,如「5.5」。疲憊程度為病人本身疲憊經驗轉化為嚴重程度量化的表達方式,是病人自我比較的量表。

    表一 疲憊日誌(取自癌因性疲憊之臨床治療指引, 2017)

  2. 能量保存法:規劃並善用個人能量分配,以降低能量耗損。
    • 設定活動優先順序:選擇自己覺得最重要的事情,並思考哪些事對自己是最重要的?哪些事情是自己必須去做的?是否可以改變做事的方法或交由家人或朋友幫忙完成?
    • 分配工作:將工作分配給其他人或尋求協助,習慣仰賴他人來完成工作。
    • 計畫活動方式:思考哪些事情在短時間內容易完成,以及這些事情是否為想要做的或必須做的事情;另外,可將工作分階段進行,如用半天時間先做一部分,其餘則以能量耗損較少的方式,如用洗碗機或其他替代工具或方式完成。
    • 善用能量最高峰的時間:思考一天之中的哪一時段最有精力,儘量在該時段安排工作以達事半功倍的效果。
    • 調整步調:調整工作、運動及休息的比例來達到生活的平衡,並在做事期間有短暫的休息,這對個人而言是非常重要,會使人更有精力來完成事情。
    • 休息:當你感到疲倦時可以休息,例如:
      • 你可以坐在椅子上放鬆自己
      • 做一些你喜歡做的事情,閱讀、聽音樂、看電視或任何你喜歡的嗜好
      • 假如你想要休息,僅小睡一會兒,不超過15-20分鐘。

  3. 運動:
    在治療期間與結束治療後,維持規律運動有助於改善癌因性疲憊。在設計運動計畫時,運動強度建議由低強度開始漸進式增強, 且所有運動均須包含運動前有5分鐘的暖身運動,與運動後有五分鐘的緩和運動,運動期間仍以自己的體力耐受為主,可進行的運動如:走路、游泳、騎自行車、瑜珈等。

  4. 睡眠建議:
    • 鼓勵早上固定時間起床,並減少非睡眠時段停留於床上的時間。
    • 建議睡眠中斷後不須特意確認時間,若有睡意就繼續入睡;反之,則起身另行安排,減少因看時間而焦慮,導致進一步失眠的情形。
    • 睡不著時應起床,甚至到其他房間作些讓自己枯燥想睡的事,待有睡意再上床睡覺。認為時間到就得躺床睡覺,反而產生看到床會害怕、愈躺愈不能睡的惡性循環。
    • 每天晚上固定時間就寢,減少睡前刺激事件(如:飲食刺激性食物、玩過度刺激的電腦遊戲、看刺激性電影等)。

參考資料
  1.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2016,May).Cancer-related fatigue.取自 https://www.cancer.org/treatment/treatments-and-side-effects/physical-side-effects/fatigue/what-is-cancer-related-fatigue.html
  2. 王正旭、何景良、吳銘芳、呂長賢、宋詠娟、李典錕、李明陽、周文其、周繡玲、林烔森、林群書、邱宗傑、侯明鋒、洪世欣、洪敏瑛、高偉堯、張正雄、張義芳、連靖婷、陳明豐、陳若白、葉士芃、葉坤輝、趙大中、趙祖怡、蔡景州、蔡麗雲、賴泓誌、謝佳訓、顏家瑞、蘇勇誠、鍾智淵、饒坤銘(2017)∙癌因性疲憊症之臨床治療指引 ∙ 台北市: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

護理部護理師 蘇秋萍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