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生活繁忙,很多父母都需要長時間的工作,為了生活打拼,將孩子托給爺爺、奶奶照顧,成為常見的新型態家庭模式。但提到「隔代教養」,很多人心裡免不了的馬上會聯想到「難教」、「寵溺」、「大人意見不合」等等的負向詞,也常會想到這樣的畫面: 假日家庭聚餐,小寶堅持要到客廳邊看電視邊吃飯,媽媽說:「不行,大家都在桌上吃,你趕快吃,吃完再去看。」小寶鬧著說:「我不要,阿嬤都會給我看!」媽媽生氣地說:「不可以!吃飯看電視對消化不好!媽,就是你們平常這樣子寵他,他才會這麼沒規矩!」阿嬤不悅地說:「我平常要忙著餵弟弟,你不讓他看電視,他根本不會乖乖吃,只是一頓飯而已,怎麼就是寵。」原本溫馨的家族聚會,瞬時籠罩了一層低氣壓。 相信上述的例子,在三代生活的情境中,應該很熟悉。如果只是偶爾發生,或許就是小小的不愉快;但若時常、重複的上演,親子、夫妻關係中彷彿處處埋著地雷,不免戰戰兢兢。若能有幫手一同照顧孩子,對爸媽來說是很大的幫忙,然而如何避免兩代人因為一起帶孩子而意見不合、關係緊張?首先,照顧者間建立有效的溝通模式,是第一步功課。 隨著孩子的成長、家庭成員變動、外在環境的變化,照顧孩子的團隊需要隨時溝通。小至什麼時候喝奶、要穿幾件衣服;大至什麼時候要上學、還不會說話怎麼辦、生病要不要看醫師等等,我們都知道溝通很重要,然而,為什麼好好溝通這麼難呢? 身為孩子的照顧者,都希望孩子無憂無慮的快樂成長,也對孩子的未來充滿期待,所以當事情跟預期不符時,內心很容易會警鈴大響。每當人感到焦慮時,內建的本能反應是「採取行動」來化解不舒服,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很容易說出想要紓解自己焦躁情緒的話,而沒有聚焦在照顧議題上討論。在事情發生的當下,我們時常會忽略心底的情緒,而當情緒高漲時衝出口的話,常常會變成破壞關係的利刃。可以試著用用看以下四點原則,幫助建立有效的溝通:
除了溝通自己的需求之外,試著瞭解對方的需求也是重要的。評估每個人照顧孩子所需的「三力」:體力、腦力、心力。
養育孩子不是短時間的衝刺,照顧者需要有充足的能量,才能敏銳地回應孩子的需要。不難想像,體力、腦力、心力會互相影響,也會影響照顧品質以及日後共同照顧孩子的模式。根據上述的評估後,鼓勵每個人主動提出自己的需求,試著一起協調適合的合作模式。可試著將家務、照顧孩子相關工作更細微的分工,減少一人處理多樣家務的情況。具體的合作模式也有助於讓彼此設立界線、負起責任,舉例而言:當餵孩子吃飯是媽媽負責時,媽媽會有自己習慣與孩子互動的模式,而其他人的指令可能會干擾執行的穩定度,也會造成媽媽額外的負擔;反之,當今天多是奶奶餵飯,要一下子改成別的形式,也會讓孩子難以勝任,更可能忽略奶奶在執行面遇到的阻力(如:擔心孩子吃不夠、用髒難以清理等)。 不同照顧者各司其職,並尊重彼此不同的方法,建立起以照顧者的三力、孩子的需求為考量的分工合作模式,並在過程中持續的溝通。家如同乘載著孩子成長的船,而照顧者同在一艘船上,彼此互相關心,在需要的時候不怕求助;在被需要時感到有價值,成為對方的幫手。隔代教養不僅能讓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也示範了多元、尊重、合作的身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