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別企劃

:::
邁入高齡化社會-老年人的飲食迷思
內容下載:
 
我們常聽到身邊有人提醒:「年紀大了,吃清淡點吧。」或是:「我來煮一些比較軟爛的食物,適合老人家吃的。」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老人家的飲食真的只適合特製?從此離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愈來愈遠嗎?有哪些是老年人飲食的需求,或是注意事項呢?
迷思一:老人家需要調整飲食嗎?
老年人飲食第一個原則,就是假如老人家牙齒都是健康良好的狀況下,基本上年輕人吃甚麼,老人家就可以吃甚麼,不需要特別限制。第二點,老人家如果牙齒不好,首先要注意的是先顧好牙齒,做好口腔保健,老年人牙齒健康的80/20原則,就是希望80歲時還有20顆自己的牙齒。如果牙齒沒辦法咀嚼較硬的食物,就要調整食物的質地,包含用牙齒、用牙齦以及舌頭就可以攝取的食物。重點其實還是要兼顧色香味,因為改變質地後,食物會重新塑形,例如肉排絞碎後,重新組合成碎肉的肉排,而不是原本絞碎後那一坨的樣子,看起來就會比較好吃;有些家庭為老年人煮的飲食就使用剁碎的飲食,比如青菜、馬鈴薯泥等等就是一坨一坨的,這樣也會影響食慾,食慾不佳就會減少營養的攝取,進而影響身體的健康。所以只要牙齒狀況是OK的,就不需要特別改變飲食,兼顧好吃和營養也是很重要的。
迷思二:老人家一定要吃清淡嗎?
其實沒有限制老人家的飲食一定要清淡,因為老人家味覺、嗅覺會退化,食物的味道清淡反而會降低老人家的食慾,減少營養的攝取。 因此除非是因應相關的疾病,比如老人家同時伴隨有糖尿病,就不能吃甜,有心臟病、腎臟病就不能吃鹹,食物少了這幾味就相對會變得清淡,所以是為了疾病去調整飲食,而不是只要年紀大了就得吃清淡。 一般正常沒有疾病的老人家飲食反而可以增加味道,加上一點點酸甜苦辣,還可以促進食慾呢。

而老人飲食必須要避免的食物有哪些呢?簡單來說,只要是對一般人不健康的食物,老人家也不應該吃,至於其他應該要避免的食物,則不是因為老了才不能吃,主要是針對不同的疾病,要去改變原先的飲食習慣,並避免對健康有害、有影響的食物。醫學上來說,老人家胖一點點是好的,根據研究顯示,老年人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在27-30之間的死亡率最低,若是家中老人莫名忽然變瘦就要特別去做評估,比如說愛吃的食物變成不吃,就要特別關心一下他的身體狀況。

另外關於老年人飲食,多樣、均衡都是重要的原則。現今社會老人家最常碰到的問題,尤其是遇到家中只剩下兩位老人的狀況時,就是可能會煮一次大份量的餐點,再分為很多餐吃,這樣就很難達到均衡的目標了。 所以目前許多社區有在推廣的老人共餐或共食的觀念就會有所幫助,共餐不一定是經濟上考量,其具備兩大優點,一、可以增加老人交誼活動,參與共餐除了可以與厝邊鄰居聊天、提升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關懷外,有時還會加入一些團體課程或運動,來提升老人家的活力,多與人接觸交流可以豐富老年生活。二、飲食可以多樣化一點,自己去買自助餐時,常常都會挑同樣的菜,無法達到飲食多樣化的目的,參與共餐,會結合不同人的喜好餐點,無從挑剔,自然就有機會多攝取與平常不同飲食。

綜合以上說明,希望大家都可以打破老年人飲食的迷思,讓家中長輩可以吃得健康又開心!

 

口述/資料提供:竹東分院院長暨老年醫學部主治醫師 詹鼎正
採訪/撰稿:公共事務室管理師 梁世箴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