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報導

:::
心理腫瘤學:癌症患者的心理照顧
內容下載:
 

大約在20年前,世界衛生組織預估21世紀的三大疾病將會是癌症、憂鬱,以及愛滋病。而在臺灣,癌症依然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隨著醫療科技進步,治療方式進展迅速,現代醫療雖尚未能消滅癌症,但許多過往被視為不治之症的惡性腫瘤,已經不再是絕症。甚至在某些情況下,癌症就像其他慢性疾病一樣,例如糖尿病、高血壓,不至於立即危及生命,而可與它和平共存。在治療效果進步、存活期變長的狀況下,癌症治療相關的心理議題,也逐漸被重視。

歷經數十年的醫療進步,開始讓過往著重在「拼生死」的癌症治療,逐漸能夠顧及患者與親友所關心的議題,特別是心理層面。許多患者罹癌不只身體受苦,更是心裡也苦,進而影響到日常生活。而心理腫瘤學,便是著重在癌症患者的心理照顧。

對許多患者來說,得知罹癌,像是「人生一下子風雲變色」,不僅健康受到威脅,連人生目標、工作與家庭關係,都會受到相當大的衝擊。罹患癌症常讓人喪失人生希望,心情鬱悶、感覺不到快樂。許多患者還會感到罪惡感,覺得成為別人的負擔,拖累整個家庭,甚至出現希望早點結束生命的想法。而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可能對於未來感到不確定。對於身體的狀況焦慮,甚至陷入「萬一某件事沒顧好,會讓腫瘤惡化」的恐懼中。患者也常飽受失眠所苦,不但晚上沒睡好,也影響到白天精神,常感疲倦。諸類心理方面的困擾,不僅會影響身體的症狀,也會影響癌症治療的成效,對生活品質造成很大的衝擊。

心理腫瘤學的目的,便在協助患者、家人以及醫護人員,針對癌症不同時期的生理、心理、社會層面,給予支持與治療。前述憂鬱、焦慮、失眠、疲倦,是癌症患者常見的情緒困擾。癌症與心理層面的交互影響錯綜複雜,不僅癌症本身造成的衝擊,許多針對癌症的治療,或者癌症引發的併發症,也都會引起情緒方面的症狀。鑑別診斷與後續治療,都需要醫療專業的積極介入。

對現代人來說,得知罹患癌症,是項難以適應的人生打擊。患者在面對疾病的過程中,需要花費許多心力去理解狀況。接受病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時醫護人員的支持與同理特別重要。而在治療過程中,除了被診斷癌症所帶來的壓力,治療本身有時也會帶來情緒上的影響。例如乳癌患者切除乳房後,有些人會感覺自己身體不再完整。或者化學治療帶來掉髮的副作用,影響到患者的自信與情緒。而抗癌藥物及賀爾蒙療法,本身也可能會影響情緒與睡眠。心理腫瘤學的介入,可以協助患者度過這段難熬的時光,藉由多層面的評估,輔以藥物及心理治療,減輕罹癌及治療所帶來情緒及生活上的負擔,讓患者能夠重新站穩腳步,找回生活的秩序。

而許多罹癌的倖存者,雖然體內已無明顯腫瘤活動的證據,但仍飽受心理症狀、生活品質下降等情形所苦。許多患者陷入了焦慮之中,不斷擔心癌症是否會復發,覺得人生像是烏雲罩頂一樣,生活在強烈的不安當中。有些患者則受憂鬱所苦,覺得無法找回過往生活的快樂,而被負面情緒所困擾,甚至影響到作息與思緒,感到無助無望。這類情況常需要專業的心理健康照顧團隊介入,經過適當的評估與治療,方能得到緩解。

癌症患者同時看腫瘤科門診與身心科門診,彼此並不衝突。許多時候,患者在「身體」生病的同時,「心理」也受到很大的壓力,進而讓生活品質也受到影響。除了治療癌症,情緒的困擾也非常值得重視。在臺灣,癌症患者在心理層面的治療,仍有許多發展的空間。患者常因疼痛、疲倦等各種身體症狀受苦,卻也掩蓋了心理層面的困境。許多患者心理受苦,卻不知該如何求助,或苦無求助的管道,因此影響到癌症的治療及身體的休養。甚至心理痛苦萬分,影響到與親友的互動,也不知如何處理。在這種狀況下,不管是患者本人或是親友,都可直接向醫療人員反應,經過適當的評估,轉介專業團隊協助處理。

隨著醫療進步,全人照顧的思維逐漸受到重視。對於癌症患者的心理照顧,也是癌症治療重要的一環。心理腫瘤學的目的便是以患者為中心,設身處地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照顧,促進心理健康,期盼讓患者即使身體「生病」了,也能重拾「生活」的品質,活出生命的色彩。

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徐勝駿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