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健園地

:::
【健康營養補給站】吞嚥困難飲食-質地分類與食物選擇
內容下載:
 


前言
臺灣社會快速老化,我們已於民國107年3月正式進入高齡社會,人口老化的問題日益嚴重,有統計指出臺灣65歲以上的社區民眾中吞嚥異常的盛行率達12.8%(文獻1)。 而隨著年齡的老化,咀嚼困難的比率也隨之增加(文獻2)。 這些咀嚼吞嚥困難的長者常伴隨營養不良的風險(文獻3),營養不良的老人容易衰弱,有較高的住院率及死亡風險。
飲食質地的建議
根據歐洲靜脈營養學會的建議,咀嚼吞嚥能力不佳的老人,進食食物的質地應該有所調整,以增加老年人進食的安全性(文獻3)。 對咀嚼吞嚥異常的民眾而言,食物的質地應該依照病人的狀況適度調整,目前比較常被提及的食物物理特性包含:
  1. 稠度:
    目前較常見的是以液體的流速或擴散速度來研判液體的稠度,一般而言有稠度的液體可以讓食物的流速變慢,減緩誤吸的風險。 吞嚥困難的患者適合的液體稠度有個別差異性,應該依照專業治療師的建議供應,不宜自行調整食物的稠度。
  2. 硬度:
    食物的硬度較難以規範,有些國家以進食過程舌肌所產生的壓力來定義食物的軟硬度,一般而言用餐叉下壓時拇指反白即可以壓碎的食物定義為軟質食物。
  3. 黏附性:
    黏附性高的食物容易黏在口咽表面不利吞嚥,因此對於這些咀嚼吞嚥有異常的民眾應該避免攝取黏性過高的食物。
  4. 內聚性:
    內聚性佳的食物不鬆散,在口中較容易形成食團,易於吞嚥。
結論
製備吞嚥困難飲食質地的供應不是只有剁泥、剁碎、增稠即可解決所有的質地問題,因為吞嚥能力越差的病人,對食物質地(稠度、硬度、黏附性、及內聚性等)的要求越嚴格,因此在供應餐食時應該依據病人的進食能力給予合宜的質地, 並且應該同時考量食物的味道、溫度與顏色等,增加長輩進食的意願,讓家中有咀嚼吞嚥異常的長輩可以享受進食的樂趣,擁有健康的身體和生活品質,生活健康好幸福。
參考文獻
  1. 王亭貴, 陳思遠, 連倚南, & 黃士峰. (2001). 台北某社區老人之吞嚥障礙. [Swallowing Disorder in the Elderly of a Taipei Community]. 台灣醫學, 5(5), 523-529.
  2. 許坤榮, 李惠娥, 吳逸民, 黃瑞典, 吳如惠, & 嚴雅音. (2007). 高雄地區中老年人自然齒存留狀況與咀嚼能力之相關研究.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maining Natural Teeth Status and the Chewing Ability of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in the Kaohsiung Area, Southwestern Taiwan]. 中華牙醫學雜誌(中文版), 26(2), 167-175.
  3. Volkert D, Beck AM, Cederholm T, et al. (2019). ESPEN guideline on clinical nutrition and hydration in geriatrics. Clin Nutr, 38(1), 10-47.

 

 

營養室營養師 鄭千惠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