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別企劃

:::
吸入性肺炎對老人家造成的影響
內容下載:
 
在邁入高齡化社會的現今,對老人家的日常照護中,避免「吸入性肺炎」的發生是個相當重要的關鍵。但到底甚麼是吸入性肺炎?有哪些作為可以減少吸入性肺炎的發生,僅以本文為讀者做個初步介紹。
何謂吸入性肺炎?
所謂吸入性肺炎,是指因為嗆咳,使得包括食物或是嘔吐物、嘴巴中的分泌物等,在吞嚥的過程因神經或肌肉不協調,會厭軟骨沒有關閉完全,誤跑到氣管而導致的肺炎。
在喝水或飲食的過程中,因嗆咳致使水或食物錯跑到氣管時,不一定都會造成肺炎,咳嗽反應良好的人,一旦有異物進入氣管,就會藉由咳嗽反應將異物排出,但年長者由於吞嚥功能退化及咳嗽反射能力下降,較容易發生異物進入氣管後無法藉由出咳嗽排除的情形。 有種狀況需要特別注意,就是潛在性吸入(silent aspiration),有這樣狀況的長輩,因咳嗽功能不佳,一旦食物誤跑到氣管,沿著氣管下去就會跑到肺部,造成兩種狀況,一為因人體口腔中的細菌帶入造成感染,因此導致肺炎,另一種則為吸入酸性食物或胃部分泌物,就可能會造成化學性灼傷。
如何預防老人吸入性肺炎?
一般老人家吞嚥功能不好的原因,除了老化外,還有中風、巴金森氏症或是服用安眠藥影響中樞神經導致協調變差。 預防老人吸入性肺炎,要先確認其吞嚥功能是有問題。可先透過吞嚥攝影檢查,診斷和確認為神經、食道或是咽喉的問題,一般在復健部有語言及吞嚥治療師,會進行相關的衛教和訓練,包含保持口腔清潔、進食時要坐正、少說話、進食後勿立即躺下、吃飯要小口,同時下巴要往下讓食道呈現直線狀、避免喝液體食物,改吃稠狀物,以免容易嗆咳等。
針對有吸入性肺炎症狀的長者,應注意的事項和如何照顧
臨床上照顧吸入性肺炎的長者,會使用某些不同於一般感冒併發的肺炎或其他社區性肺炎的抗生素,以抵抗口腔內的細菌。 治療上,要先辨別是否為吸入性肺炎,例如:家屬闡述病人喝牛奶時嗆到,導致發燒等症狀,這就是典型的吸入性肺炎的症狀。
有些容易嗆咳的病人,臨床上可能會建議幫他置放鼻胃管以避免發生吸入性肺炎,某種程度上也許會因此減少吸入性肺炎,但一般來說,並不建議為病人置放鼻胃管來作為預防吸入性肺炎的工具。因為容易嗆咳的人,可能吞口水都會嗆到,屬於高危險群,不會因放置鼻胃管而杜絕吸入性肺炎的風險。 一般建議的治療方法,可由語言治療師協助把病人的吞嚥功能調整回來,例如:中風的病人可藉由復健訓練,讓吞嚥功能盡可能復原,另外,包含餵食的準則和其他注意事項,也可以請教語言治療師,以減少病人吸入性肺炎的產生。
另外,也要跟家屬建立共識,像這類容易嗆咳的老人家,一旦咳嗽發燒就要立即送來醫院,因為他們得到肺炎的機率比別人高,同時因為經常反覆肺炎,導致已經對某些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在一般門診的一線抗生素,對於他們的治療效果有限,所以適合直接送急診治療。 此外,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病人得到肺炎的次數太頻繁,醫師就要跟家屬討論到DNR(Do-Not-Resuscitate不施行心肺復甦術)的相關問題,一旦病人昏迷後,是否要急救和執行其他相關醫療措施,也讓家屬有心理準備,做好後續的因應措施。

 

口述/資料提供:竹東分院院長暨老年醫學部主治醫師 詹鼎正
採訪/撰稿:公共事務室中級管理師 鍾旻圜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