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紀的增長,人們面臨職場退休,摯愛的伴侶、親友離世,或者生理機能退化,併發慢性疾病等重大的生活改變,感到焦慮、悲傷與失落感,當情緒一直無法調整恢復,可能發展為憂鬱症。 相較於人生其他時期的憂鬱症,老年憂鬱症較難被發現與診斷。除了用藥或中風、帕金森氏症、甲狀腺低下等疾病可能出現憂鬱的症狀,長者通常不習慣談論心中感受,臨床表現未必都是低落的情緒,食慾不佳、慢性倦怠感、失眠等生理不適,對平日的興趣感到索然無味等更為常見,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等容易被視為老化的徵兆或是痴呆,因此必須就醫進一步釐清,以減少疾病對日常自我照護功能的影響,並且避免自殺意圖的出現。 老年憂鬱症—用「藥」注意 老年憂鬱症是可以治療的。儘管研究顯示抗憂鬱劑治療老年憂鬱症同樣有效,但老年人的用藥反應比較慢,通常症狀在連續服藥6週才漸漸改善,可能要更久的時間觀察療效,故病人需遵照醫囑服用藥品,勿擅自停藥或減量。 此外,部分抗憂鬱劑具抑制特定肝臟酵素的活性,進而影響其他藥品代謝;當老年人罹患疾病,同時使用越多藥品越容易發生藥品交互作用。再加上年邁的身體對藥品的作用與反應之潛在影響,簡述如下表一,用藥原則宜遵循:選擇最小的有效劑量及緩慢調整劑量(start low and go slow),用藥選擇與起始劑量的給予尤須審慎思考個體差異。 建議病人每次就醫時,主動告知醫療人員目前正在使用的藥品名稱,以利於醫師與藥師全面評估疾病現況與用藥選擇,以及避免藥品交互作用。
抗憂鬱劑之副作用 抗憂鬱劑主要作用於腦內管控情緒或壓力的神經傳導物質,詳細的介紹請參閱2011年9月第46期專題報導。考量老化可能減緩藥品在體內的代謝排除,且對於藥品的副作用較為敏感,以下介紹老年人服用抗憂鬱劑需特別注意的副作用:
如有上述相關疾病的病人,例如:攝護腺肥大、青光眼、白內障、心血管疾病、失眠等,應主動告訴醫師,以便醫師開立較不會影響本身疾病的抗憂鬱藥。 上述列舉的副作用只是「可能」發生,不代表每位病人都一定會出現,用藥期間若感到不適,請主動告知醫護人員,經醫師評估與藥品的相關性,並視副作用嚴重程度決定是否調整藥品,或者選擇治療對應副作用的方式,請勿擅自停藥,避免造成疾病惡化或復發。 以下提供各類副作用該如何自我監測與處置的方法:
結語 老年憂鬱症在現今高齡社會,是一個容易被忽視卻不可小覷的疾病,部分症狀可能未直接聯想與憂鬱症相關,記憶力變差、認知功能障礙等可能被誤認為老化正常現象,建議及早就醫,經過醫師評估與治療,改善老年憂鬱症的預後及提高生活品質。 有鑒於老年醫學的蓬勃發展,長者用藥更為審慎,建議每次就醫時主動告知疾病史與目前正在使用的藥品名稱,讓醫療人員可以更全面評估病人的用藥。上文提到的副作用主要增加大家的警覺性,如果服藥期間疑似出現藥品引起的不適,或有用藥相關疑慮,請和醫師或藥師討論,切記千萬不可自行調整藥品劑量或停藥,持續正確服藥有助於預防憂鬱症復發與再次罹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