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為32歲男性,從事硫酸鎳電鍍槽工作1年,開始有雙手發癢與紅疹出現,後來連身體與肚子也發生很癢的紅疹。由於工廠內的電鍍槽沒有蓋子與局部抽氣裝置,容易使空氣中充滿電鍍液硫酸鎳的霧滴,而搬運物件時身體與手臂也常直接接觸到鎳。到醫院接受貼膚檢測後確認有鎳過敏,診斷為職業性接觸性皮膚炎。診斷為職業病後,小明的公司接受醫師的建議,將小明調整從事不會接觸鎳的工作,從此皮膚的狀況逐漸好轉痊癒。
接觸性皮膚炎是很常見的職業病,好發於手部,但也可以發生在身體其他部位,例如臉、頸、軀幹、或腳部。皮膚一開始會發紅且很癢,也可能產生水泡,之後進展成脫屑、結痂、龜裂、或皮膚增厚等變化。造成的原因可以大致分類為「刺激性」或「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兩類。造成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的物質很常見,例如酸、鹼、清潔劑、有機溶劑、或玻璃纖維粉塵等,濃度越高則接觸的時間很短就可能發生皮膚症狀,但看似沒有刺激性的物質,例如水,經過長時間的接觸也可能造成接觸性皮膚炎,尤其是本身具有過敏體質者。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則通常需要較仔細的問診與檢查來確認引發過敏的物質,過敏性物質需要一段時間來刺激免疫反應,所以通常需要接觸一段時間後才會發病,但也有可能是過去日常生活中有低濃度接觸而產生過敏,之後當工作環境中大量接觸後一下子讓疾病明顯發作,例如過去接觸金屬飾品、銅板或鑰匙圈後會有皮膚紅癢症狀,代表可能對金屬鎳產生過敏,後續從事鎳暴露的工作則會誘發皮膚疾病加重。當對於某一物質產生過敏後,之後只要很低的濃度就可以引起皮膚症狀,因此必須要找出過敏的物質,才能預防疾病的發作,臨床上可以經由貼膚測試來找出對哪種過敏原敏感。余幸司教授過去調查我國醫學中心接觸性皮膚炎患者中有36%為職業引起。而診斷職業性接觸性皮膚炎患者中,由接觸刺激物質造成占58.5%,過敏性物質的有41.5%。常見的職業與誘發物質有電子業(鎳、鉻、鈷、環氧樹脂)、美容美髮業(香料混合物、對苯二胺PPD、清潔劑、水)、醫療照護業(橡膠與乳膠、清潔劑、殺菌或消毒劑)、建築業(鉻、鈷)、與餐飲服務業(具有刺激性的食物汁液、長期潮濕與水接觸)等。 預防職業性接觸性皮膚炎,最重要的就是找出造成疾病的暴露原因,然後避免接觸,將容易造成過敏的作業流程與人員隔離開來,或是用其他物質替代容易造成過敏的物質,以及使用個人防護具,例如手套、袖套、或隔離服裝等。手套的挑選上需要注意選用的材質是否能夠有效防止接觸物質的穿透,例如常用的拋棄式天然乳膠手套並非萬能,較容易受到鎳(金屬業與電子業)、戊二醛(醫療照護業消毒液)、或甘油單巰基乙酸酯(美髮業燙髮液)等可以造成過敏的物質之滲透。另外,人體也可能是對於手套本身的乳膠材質或添加劑產生過敏,可以改用其他材質手套,例如丁腈橡胶或PVC材質。有些人因為長時間戴手套後,造成手汗累積的潮濕而刺激皮膚,可以考慮於內部多穿戴一層棉紗布手套吸汗。頻繁接觸低強度刺激性物質(例如水、清潔劑)的工作者,洗手後應該盡快把雙手擦乾,工作中除了穿戴手套外,可以嘗試使用保濕乳液,來避免因為皮膚乾燥而降低了對於刺激性物質的抵抗力。 職業性接觸性皮膚炎是容易感覺到與看到的疾病,預防它發生與加重需要找出暴露的原因,並且依據個人的暴露與疾病狀態使用不同的防護方式,如果您有對於職業暴露有疑慮或希望了解個人合適的預防方法,可以至環境及職業醫學部詢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