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塑膠微粒? 儘管目前科學上沒有對於塑膠微粒的標準定義,但依據各界(如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普遍之定義,所謂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為尺寸小於5毫米(大小約為一粒黑芝麻)且一般為大於0.0001毫米,而其中若尺寸小於1微米(1微米等於0.001毫米),通常被稱為奈米塑膠微粒(nanoplastics)。 按照來源的不同,塑膠微粒可以分為初級塑膠(primary microplastics)及次級塑膠(secondary microplastics)。前者為於工業製造時,體積就很小的塑膠纖維或顆粒;後者則為從塑膠袋、塑膠瓶或輪胎磨損顆粒等各種塑膠產品中,因化學或物理老化或降解而產生。 塑膠微粒如何產生?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在2017年所發表的報告,塑膠微粒來源多半與我們的日常用品息息相關,主要包括:(1)於製造、加工、運輸和回收過程中,顆粒可能會洩漏到環境中;(2)於工業上或家庭中清洗合成衣物時因為纖維的磨損和脫落而產生的初級塑膠;(3)於駕駛車輛時輪胎磨損而產生;(4)車輛的行駛造成道路標記的風化和磨損而產生;(5)因施工、維護和移除船用塗料而造成的風化和洩漏;(6)個人護理產品(如:洗面乳、化妝品)因添加塑料微珠(microbeads)而於使用時沖入污水系統;(7)城市塵埃(如:合成鞋底等物體、人造草皮等基礎設施等)因風化、磨損而產生。另外,世界衛生組織於2019年關於塑膠微粒於飲用水的報告指出,地表逕流沖刷以及污水排放被認為是塑膠微粒進入水源中的兩種主要管道;瓶裝水的塑膠瓶蓋和瓶身也可能為飲用水中塑膠微粒的來源。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何接觸到塑膠微粒? 人體接觸或吸收塑膠微粒的途徑主要分為三種:飲食或飲水攝入、呼吸吸入以及使用化妝品時皮膚接觸。關於以下各途徑所分別占有的攝入比例,礙於現階段相關數據及研究的不足,還無法進行比較與評估。
塑膠微粒對於人體健康有何影響?
近期還有研究表示,因為特殊職業暴露可能長期吸入塑膠微粒有可能導致呼吸系統的病變,但整體來說,要了解空氣中塑膠微粒對是否會直接對人體健康產生的影響,目前仍欠缺深入且精準的研究以及足夠的數據。 參考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