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菸中的成分 香菸中含有超過7,000 種化學物質和化合物,其中數百種是有毒物質,至少有93 種是已知的致癌物質,當中的尼古丁對吸菸者來說有提振精神、增加注意力等好處,但一旦成癮後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國人十大死因當中,就有七項跟吸菸相關,只要20分鐘不吸菸,血壓、心跳下降,手腳溫度上升; 24小時不吸菸,心臟病風險開始下降;2-3週不吸菸,心肺功能改善;戒菸1年後冠狀動脈疾病危險性降低一半;5年後口腔癌、食道癌、咽喉癌危險性下降;10年後肺癌危險性降低一半等。吸菸者平均戒菸4次以上才成功, 多數吸菸者都有想過戒菸的念頭,然而靠意志力戒菸成功者僅5%,無法戒除的原因包括身體對尼古丁的依賴,以及心理、行為的依賴。當身體缺乏尼古丁時,就會覺得難過、不舒服,必須補充尼古丁才會讓這種不適情形改善, 有的人遭遇壓力用吸菸來抒解、提神、讓心情愉快,加上攜帶香菸和打火機,三餐飯後、喝酒、喝咖啡或特定情境固定吸菸(如廁、打麻將),久而久之演變成難以戒除的習慣。 如何戒菸 多數人認為戒菸主要的動機是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而家人的支持與鼓勵,是戒菸過程中能堅持下去的動力,因此教導家人幫助吸菸者戒菸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該如何幫助家人戒菸?可以從心理、行為、戒菸用藥和衛教諮詢方面著手:
何謂電子菸 電子煙分為兩大系統,一種為尼古丁傳送設備,是將尼古丁、丙二醇和其他化學品與重金屬等物質所組成的化學混合物,經由鋰電池供電,霧化器進行霧化後,再傳送給使用者的產品;另一種為加熱式菸品系統,經由特殊的加熱方式,將煙彈加熱到350度釋放菸草味道及尼古丁;電子煙於2005年於中國發明,隨後流入歐洲及美國,剛開始上市並未引起太大注意,但隨其吸食便利、法律空窗,加上跨國菸草公司介入併購電子煙廠後,電子煙商的廣告行銷策略,行銷「電子煙可幫助戒菸」、「電子煙是吸菸者減害的選擇」等誤導民眾,更用「電子煙不是菸品」、「電子煙不會上癮」、「電子煙無害」等引誘青少年嘗試,全世界電子煙銷售與營利在短短的幾年呈突發性成長,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2018年的調查顯示,國人18歲以上成年人吸食電子煙的比率為0.5%,國中生及高中職生吸食電子煙的比率為1.9%及3.4%,估計有超過3.8萬青少年正使用電子煙,電子煙當中的液體成分多為尼古丁、調味劑、甲醛、乙醛、丙二醇等多種加熱後有毒之致癌產物,也曾被驗出含安非他命及大麻的成分。 根據美國研究,曾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有更高的機會建立染上吸菸的習慣,提高青少年及年輕的成年人開始使用菸品並鼓勵吸戒菸者復抽。目前在臺灣電子煙比照藥物管理,依照藥事法第39條規定必須向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申請查驗登記頒發許可證後才能銷售販賣,但食藥署尚未核准電子煙產品,故販賣電子煙仍屬違法的行為,仍建議依循著正規的方式在醫師及專業人員的輔助之下戒除吸菸。 參考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