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向大家介紹正在發展的非侵入性產前親子鑑定方法「產前親子鑑定」,亦可稱為胎兒親子鑑定、胚胎期親子鑑定,意指運用分子生物技術分析胎兒DNA判斷血緣上的父親。在以下情況可能需要運用產前親子鑑定,如:人工生殖方式之懷孕,包括人工受精、試管嬰兒及代理孕母等情況,為確保精液及胚胎並非誤植,可做產前親子鑑定。另外,性侵害案件發生後之懷孕,孕婦可能希望盡早確認胎兒血緣上的父親,決定是否繼續懷孕或擇期終止妊娠、以及作為訴訟之證據。 目前以常規的方法做懷孕期間的親子鑑定,需應用羊膜穿刺或臍帶血採樣,這些取樣方法具侵入性,增加孕婦或胎兒流產、早產及感染之風險,且這些採樣方法適用的妊娠階段較晚,可能導致重大妊娠決定的延遲。舉例而言,最常使用的羊膜穿刺術需在妊娠的第16週以上執行,還需等DNA分析結果出來再做決定。若能在妊娠的較早期進行親子鑑定,可以有效減少孕婦的負面情緒和壓力,更能保護孕婦之隱私,並使孕婦能夠提早做妊娠決策,選擇保留或終止妊娠。由於侵入性產前親子鑑定的缺點及局限性,發展早期妊娠階段的非侵入性產前親子鑑定(non-invasive prenatal paternity testing, NIPAT)有必要性。 1997年Lo等學者發現胎兒的游離DNA(cell-free fetal DNA,cffDNA)存在於孕婦的周邊血,與傳統的由孕婦血清中分離胎兒細胞做分析相比較,孕婦血漿中的cffDNA具有較高的量與濃度,且能透過更簡單的方法進行分析。孕婦血漿中cffDNA最早能在妊娠的第6週(小於妊娠的第10週)開始被檢測出來,並於新生兒出生後兩天內消失,因此可以進行懷孕早期的檢測,且不受前次懷孕胎兒的影響。此後,許多學者致力於研究cffDNA,於2009年成功發展了cffDNA分析技術,使得產前胎兒DNA檢測有飛躍性的進展。 目前cffDNA已被廣泛運用於非侵入性產前檢驗,可篩檢13號、18號及21號染色體的三染色體症(21號染色體的三染色體症即唐氏症),減少了部分做羊膜穿刺等侵入性產前診斷檢查的需求。應用類似的分子生物技術,在懷孕9週以上,僅需抽取小於10毫升的孕婦靜脈血,將其中cffDNA用微陣列或巨量平行定序等方法,分析胎兒單核苷酸多態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型別,與可能之血緣上的父親做比對,以鑑定親子關係。除了孕婦需要抽血之外,不會增加孕婦或胎兒的風險,但相較於傳統的侵入性直接取得胎兒細胞之產前親子鑑定,運用cffDNA於產前親子鑑定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來自母體DNA的干擾,所以此非侵入性產前親子鑑定的正確性約99.9%,故仍需繼續研究發展及累積個案,才能普遍應用於臨床個案。 總之,非侵入性產前親子鑑定(NIPAT)正在積極發展,目前如果檢驗結果疑似人工生殖之精液或胚胎誤植、或性侵害案件中疑似胎兒為性侵害加害人之子,且孕婦考慮終止懷孕,應再做侵入性檢查直接取得胎兒細胞作分析,確認結果後再做處置。NIPAT可減少直接做侵入性方法的鑑定,可減低早期破水、早產、流產及感染等風險,降低孕婦對於產前親子鑑定危險之疑慮。因此,非侵入性產前親子鑑定為產前親子鑑定領域之重大進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