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別企劃

:::
食物界的黑色旋風
內容下載:
 

有一陣子市面上流行彩虹蛋糕,繽紛夢幻的彩虹甜點,總能帶給人療癒的幸福感,今日食物講求色、香、味俱全, 食物不僅要好吃更要讓人想吃,視覺上的感受可以帶動味蕾,飲食文化的潮流已提升至心靈層面,黑色食物同樣令人驚艷。 有一次進入一家西式餐館,服務人員端上一盤用黑色盤子盛裝的特黑墨魚海鮮燉飯,黑嚕嚕的料理, 著實顛覆對食物的想像,把黑色食物放進嘴巴裡,似乎需要一點勇氣,勇氣的另一面蘊涵著創新、獨特、與眾不同的吸引力。

近年來歐美飲食界掀起一陣黑色風潮,舉凡黑色咖啡、黑色冰淇淋、黑色蛋糕、黑色漢堡、黑色壽司、黑色馬卡龍等等,吸引不少年輕人購買, 成為Instagram打卡新寵兒,帶動全球食品文化的趨勢,但這股熱潮似乎沒有在臺灣引起太大的騷動, 在臺灣特有的食品文化中,黑色食物像是芝麻、黑豆、黑木耳、黑糯米…等,是秋冬補氣補腎的養生食材,然而同樣是黑色的竹炭食品,是否也能養生?

在臺灣,根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的天然食用色素衛生標準,植物碳是屬於在一定使用範圍及用量規格標準的食品添加物, 而植物碳的定義是以木、纖維素、泥炭、椰子殼及果殼等原料,經高溫(800-1000℃)碳化而製成之黑色粉末。美國FDA(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於2019年5月曾表示 「聯邦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案(簡稱FD&C)並未將活性碳、炭粉列為合法的顏色添加劑來使用,其存在的食安風險包括:高溫下製成後有無重金屬或其他雜質殘留? 在燃燒過程中是否有致癌物質多環芳香烴(PAHs)的存在,在美國,如果要在食品中添加竹炭、活性碳,需要通過申請、審核,才可以販售。食藥署也曾指出,竹炭微粒無法被人體吸收或消化, 如果攝取過量會導致維生素缺乏或引發貧血還有消化不良、便秘等風險。無論是竹炭、植物碳還是活性碳,不但不能和養生畫上等號,在健康與食品安全上更有未知的風險與疑慮。

食品安全是從食品文化而來,食品安全是我們對食品最基本的要求,為了追求潮流我們願意承擔多大的風險?目前歐盟、日本已將植物碳列為合法食品添加劑,所以消費者不必過度驚慌, 我國衛福部也已提出相關計畫,邀集專家學者討論評估,參考各國的規範,重新審視植物碳的管制方式與檢驗標準,以確保民眾的健康。

 

口述/資料提供:臺大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教授暨腎臟科主治醫師 姜至剛
採訪/撰稿:公共事務室副管理師 吳怡平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