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報導

:::
跑步保健與足踝部傷害防範
內容下載:
 

對現代人來說,運動的重要性不言可諭,結合各種行走、跑、跳、蹲等種種動作,構成各式各樣的運動,其運動量程度不一,技巧各異,個人式運動和團體式運動又各有場地和隊友的考量,構成多樣化的運動世界。運動的目的在於追求健康,而全民普及的運動可吸引許多人參與,增加許多運動的樂趣和參與度。但若運動不當,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得不償失。在眾多運動項目中,慢跑相當符合大眾化的條件,不需複雜的設備和場地,沒有年紀的限制,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學到跑步,很容易上手。而跑步對健康有許多益處,改善血液循環、增加體內組織含氧量、增進新陳代謝且排除代謝廢物、消除疲勞和壓力,因而強化心肺功能、神經功能、腦部功能、促進胃腸蠕動、吸收和消化;且可提昇情緒、強筋健骨、控制體重,進而防治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三高症等。因此目前跑步已經成為大眾的熱衷運動,即使長距離的超馬,也越來越普遍,參與馬拉松路跑的人數逐年增加,大家放下工作和生活,在大清晨團體跑步,蔚為奇觀。

慢跑者的年紀範圍很廣,最多的族群介於30~60歲間,有時也可見到更年輕或更年老的跑者參與長途慢跑。跑者必須具備充足的體力和肌耐力,經由肌耐力訓練可以增加血管新生,增進血液循環和氧氣供應,使跑步成績進步;而跑步也可增強肌耐力,達到前述的功效,形成良性循環;經由適當肌耐力訓練,可減少運動傷害和疼痛。在跑步活動中,專業跑步選手們具有專業訓練和經驗,事前完整準備以減少傷害風險;但業餘跑者未具足夠經驗,且肌耐力差異很大,他們通常是從媒體報導、親友或短期訓練中,得知一些相關知識,這些未必足夠減少運動傷害,反而失去健康。本文將介紹跑者的足踝部傷害和防範,以供讀者參考。

跑步時足部和踝部首當其衝,需承受荷重,又需發揮避震作用,尤其跑步過程中用單腿著地時,身體的全部重量需由單側足踝部承擔,我們每天都要走路和跑步,活動量很大,若在不平的地面跑步時更加重,日積月累可預期會造成傷害。先前研究顯示,以每10分跑完一哩而計,約需跑1700步才完成,即使每個人的步伐長度和速度不同,但每跑一步足踝部都會承受體重和壓力,每跑完一哩,則約需承受1700次的荷重;日積月累下來很容易造成傷害。

足踝部傷害約占跑步傷害的三分之一,從基本構造而言,足踝部傷害可分為肌肉、肌腱、韌帶、神經、關節和骨骼等部位。下文介紹一些常見足踝部傷害類型的特色和防治原則。

  1. 拉傷(Strain):即肌腱被扭轉或牽拉,比踝部扭傷少見;常見症狀包括踝部疼痛、肌肉痙攣、無力、發炎、腫脹、和抽筋等,病患無法用傷側足踝部荷重步行。未妥善治療時會變為慢性。在受傷後24小時內應立即控制疼痛、腫脹、瘀傷、發炎,且不宜繼續荷重和步行;此時應休息避免荷重(48-72小時,以後依情況調整)、立即施行冰敷(尤其是最初48小時內每天放敷4~8次,每次15至20分鐘,一直到腫脹消退為止,不宜熱敷以免更腫脹)、局部壓迫(用彈性繃帶或彈性襪),和抬高(隨時將踝部抬高超過心臟高度)等原則來改善症狀,預防上應注意小心保護,並加強肌力訓練。
  2. 扭傷(Sprain):即踝部內側或外側韌帶被拉開並遠離正常位置,乃最常見的踝部傷害類型。第一級傷害為韌帶過度拉展,但無巨觀裂傷;第二級傷害為部分斷裂,第三級傷害則為完全斷裂;輕者仍可跛行,重者合併骨折引起嚴重急性疼痛,無法行走。受傷後的急性期處置同上段所述。必要時須使用輔具保護韌帶,服用藥物改善症狀;俟疼痛改善後,可及早活動足踝部以維持關節運動範圍,然後視情況逐漸開始荷重步行。扭傷通常需5~6週才會癒合,若為復發性傷害,則可能需12週。預防時需加強肌力訓練,平衡訓練和神經肌肉功能控制,包括小腿、大腿和軀幹肌肉的整體訓練,才能得到良好成效。
  3. 肌腱炎或肌腱病變:常見原因為過度使用(跑太久或太遠)、鞋具不當、跑步採重覆動作、足踝部本身結構(如低足弓、扁平足等)、未適當休息等。常見症狀包括疼痛、局部腫脹和壓痛。其中Achilles氏肌腱病變常起因於過度使用,足踝部的過度旋前(翻腳刀)動作、小腿肌肉無力、和僵硬等,都會促發。治療上應使用保守治療來減輕疼痛,並減少活動量,進行小腿肌肉拉展訓練改善運動範圍,增強肌力。預防仍以循序漸進增強肌力,在情況許可時才可從事荷重運動。其他肌腱病變包括腓肌肌腱、脛骨後肌肌腱和肌骨前肌肌腱;同樣也起因於過度使用、不當姿勢或在斜坡跑步,患部會出現壓痛,難以荷重,且在相對應的動作上會受到限制。治療方式同Achilles氏腱病變。預防上應從事肌力訓練和平衡訓練,大腿和小腿肌肉的協調。
  4. 應力性骨折(Stress fracture):局部反復受力和過度使用,會使足踝部骨骼出現微小裂痕,常見原因為跑步量突然增大(距離增長、跑步日數增多)、跑步路面改變(如從跑步機改為室外跑道);骨質疏鬆;維生素D和鈣攝取量不足;常見症狀包括在跑步時加重疼痛、局部腫脹,可能會出現瘀傷;踝部骨折後需12週才能癒合,也可能出現蹠骨和小腿脛骨的骨折,尤其是長途跑者。

在發生踝部傷害後,應立即去就診,應注意急性期和復原後的各項治療,尤其應加強肌力訓練,小心保護和安全,以減少復發。


骨科部主任 楊榮森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