ㄋ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18至64歲的成人,每週需進行15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但國民健康署106年的調查結果顯示,13歲以上的國人, 有46.1%的身體活動量未達到此建議,其中又以30至54歲為最不活動的族群。另外,根據教育部體育署106年的調查結果顯示, 國人不運動的前三項原因為沒有時間(46.5%)、工作太累(27.8%)與懶得運動(19.2%)。 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每年有超過300萬的死亡人數可歸因於活動量不足,且身體活動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 此外,約有21~25%的乳癌及大腸癌、27%的糖尿病與30%的缺血性心臟病也是因坐式生活所導致。 國人十大死因中,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及慢性腎臟病等六項疾病都與運動不足有關, 而這六項疾病就占了國人死因的60%!活動量不足會使肥胖、罹病和死亡的風險劇增, 但是運動卻可以預防國人最常發生的乳癌及大腸癌,並有助於提升身、心、社會各層面的健康。 也因為眾多的醫學文獻均明確指出運動帶來的益處,故世界衛生組織早已於2010年便建議18至64歲的成人, 每週應進行15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而65歲以上的銀髮族,每週除了應達到上述的運動建議量之外, 每週也要進行3次促進平衡及預防跌倒的運動。 世界衛生組織的運動建議量看似好像很難達成,但其實並不難。 只要每天運動30分鐘便可達標,且這不用是連續的30分鐘運動,可以是3次的10分鐘運動。 中等強度運動的定義是運動時心跳達到65%~75%預估最大心跳(220-年齡),或是運動時感覺有點喘、稍微流汗, 但還可以講話的程度。如果不知道心跳也沒關係,可以用自我感覺累的程度1~10分數來表示,大約是落在5~6分左右。 有些人可能會想說,平時沒時間運動,那是不是可以在週末時一次做到建議的運動量。但其實這樣做是弊大於利的。 因為突然短時間內一次性的中高強度運動,不但無法達到運動增加免疫力的好處,反而會讓免疫力下降, 增加身體感染的風險(例如感冒)和提高肌肉痠痛的風險。而身體不適感的增加,也會使人對運動產生抗拒。 平時沒時間運動的人,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行為是很容易達到建議的運動量,例如:在通勤時,提早一站下公車或是將車停在稍遠的地方, 或是直接走路或騎腳踏車下上班;在工作時,在到達指定樓層前,提早出電梯或直接爬樓梯上下樓層; 下班回家後遛狗、推嬰兒車或帶小孩外出散步;平時在家或在辦公室做高抬腿的原地踏步等等。 每天這樣幾次的10分鐘累加起來,積少成多,很簡單即可達標。 週末假日若還想從事健走、慢跑、爬山或騎自行車之類的運動, 也是可行.但不需為了補足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運動量,增加過多的運動量,以免得不償失。 即刻起就開始每天累積運動量,讓運動成為日常生活習慣,簡單無負擔的儲蓄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