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臺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從25年前的7.10%上升至14.05%,預計未來不到十年內,老年人口將超過20%,進入「超高齡社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老化,一些慢性疾病也可能會找上門,中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疾病包括: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骨質疏鬆以及骨關節炎等。約有七、八成以上的老年人有一種以上的慢性病,五成以上的老年人有兩種以上的慢性病。 健保署為因應逐年增加的多重慢性病患,自民國105年開始推行「醫院以病人為中心門診整合照護計畫」,推出整合照護門診,提供「以病人為中心」之老年周全性評估門診,讓時常進出醫院的長輩及家屬們可以減少交通及看診時間,減少掛號費支出,提供跨領域團隊專業照護,也讓醫療資源可以被更加有效利用。 整合照護門診能為病人整合用藥,避免重複,提升用藥安全。慢性病的治療除了靠藥物,更重要的是飲食控制及運動,如果能控制好飲食,搭配適當的運動,就可以減少用藥。研究顯示,許多慢性病的用藥是為了預防嚴重的併發症,譬如吃高血壓的藥是為了預防高血壓相關的中風或冠心症,吃降膽固醇的藥也是同樣的道理,慢性病是否可以有效控制與生活型態有關,如果可以藉由飲食跟運動來調整生活型態,藥物就不是永遠不能減量。 老人家的慢性病控制多少與平均餘命有關,如果老年人得到末期癌症,平均餘命只有幾個月,血壓、膽固醇、血糖的控制相形之下就不是那麼重要了,當下什麼症狀是最急需要處理的、對病人最有幫助的,反而是重點。因老人醫學是全人醫學,所以醫師會以病人整體的現況來做考量與調整。很多慢性病絕對不是全部靠藥物,老年醫學強調的是,慢性病與生活型態有關,像是糖尿病、高血壓,一開始有病徵也不一定要用藥,可以先從生活型態的調整開始,而關節炎也不是有關節炎就一定要吃藥,可藉由作復健及運動來改善。 至於疾病是否需要用藥?老年醫學的用藥原則,是要用最少的藥,治最多的病,如果可以不用藥物治療,就盡量不要使用。如果需要用藥,老年人的藥量要從低劑量開始,讓身體可以慢慢的適應,藥的種類也不要太多,但是老人家也盡量不要隨意停藥或減藥,以免影響病情控制,可以請醫師協助整合及簡化。用藥的療效是需要時間的,提醒長輩耐心的與疾病及藥物副作用和平共處,調整生活型態,規律的運動及作息,配合飲食控制,不僅能減少用藥,更重要的是,也可以更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