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健園地

:::
漸凍人的護理
內容下載:
 

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俗稱漸凍人症,也稱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是一種進行性運動神經退化疾病,可造成全身肌肉萎縮及無力,致病原因不明。發生率為十萬分之一~三,男性罹病率約為女性的1.5~2.1倍,平均發病年齡40~60歲,從發病到死亡平均約3~5年。罹病時,病人腦部和脊髓中樞系統內的所有運動神經元細胞,會在短短數年內快速凋亡,逐漸出現進行性的上下肢無力、神經肌肉萎縮、四肢癱瘓、無法言語、無法吞嚥、甚至呼吸衰竭,以致於必須長期依賴呼吸器維生。此病尚無有效治療方式,臨床上僅用藥物來延緩病程,目前使用Riluzole抑制麩胺酸(glutamic acid)釋出,以減緩病人肌肉力量喪失,其他只能採症狀治療來維持生活品質。

由於臨床症狀表現為漸進式的,不同的病程階段有不同的照護重點,詳述如下:

一、症狀開始期(工作困難期)
出現輕度但漸進性、不對稱的肌肉無力、疲勞、耐力差和活動受限。典型症狀包括:踝關節無力致垂足、跌倒、抓握困難和精細動作變差。

  1. 預防跌倒:可進行伸展活動或全身性關節運動,以預防肌肉無力、萎縮及關節僵硬;若運動後的疲勞或疼痛持續超過30分鐘,則需要修改運動計畫。物理治療師或職能治療師可依病人需要,使用手、腳支架(矯形器)來輔助日常步行、進食及穿衣等功能,但須注意保護皮膚避免損傷,另外可使用電動菜刀、牙刷及刮鬍刀等生活輔助工具,維持病人功能的獨立性。
  2. 居家改造:住屋空間的擺設應調整得更有秩序,房門宜靠近盥洗室,房內應設置叫人鈴及夜燈,用具以簡單、易清潔、易刷洗為佳,房間的光線、通風、溫度也需要考慮。

二、日常生活困難期
明顯手腳無力,甚至萎縮,生活功能無法自理,如無法自行走路、穿衣、拿碗筷,明顯關節僵硬及肌肉疼痛,言語開始表達不清,吞嚥日漸困難,體重快速下降。

  1. 活動與移位:隨著腿部逐漸無力,病人初時可使用手杖、四腳拐或助行器,但最終僅能輪椅代步。由於下肢無力,在轉位過程容易發生跌倒,物理治療師可依病人需要使用轉移位輔具,以減輕照顧者負擔,並增加病人安全。家中環境亦需加以調整,如馬桶坐椅及室內開關的高度調整、使用沐浴椅及加裝扶手,讓病人容易移位及使用。
  2. 肌肉、關節疼痛:由於活動能力差、轉位技術不佳、肌肉痙攣、活動受限等,病人容易肌肉骨骼疼痛,常見部位為腰背部、頸部和肩部,調整座椅或輪椅的扶手可促進舒適並緩解疼痛。藥物方面可選擇治療神經性疼痛、抗痙攣藥物或NSAIDs,非藥物治療則包括伸展運動、適度支撐、按摩、局部冷熱敷、經皮電神經刺激、針灸和超音波等。
  3. 吞嚥困難:相關症狀有:餐間或進食後咳嗽或嗆到、頻繁清喉嚨、進食後說話有咕嚕聲、及感覺食物卡在喉嚨等。可採用代償性進食技巧來降低吸入風險,包括:身體坐直、避免在進食時說話、使用湯匙餵食、選擇軟質或流質稠狀食物、採少量多餐、進食時用手幫助嘴唇閉合、一口食物多吞幾次,或在每口濃稠食物後喝一小口果汁或水、先低頭再吞食物。食物選擇以高營養及高熱量食物為主,每日熱量攝取應為1500~1800大卡。若無法吞嚥、營養不足或肺吸入高風險時,可採用鼻胃管或經皮胃造口採管灌飲食。
  4. 流涎:由於口咽無力,病人容易流口水,也難以咳出痰液,造成病人口周皮膚脫屑、言語和睡眠障礙、脫水和疲勞感增加,除了抽吸口水外,可用抗膽鹼製劑來減少唾液分泌,但須注意其副作用,如便秘、排尿困難等。
  5. 溝通困難:由於說話不清楚,加上無法筆談,造成溝通相當困難。可採用代償性溝通技巧,包括:讓病人放鬆、降低環境噪音、和病人面對面說話、減慢說話速度、採簡單直接的語句、運用手勢或眨眼回應等。另可視情況應用溝通輔具,如溝通板、注音板、攜帶式語音放大器等。
  6. 憂鬱:10~56%的病人有輕至重度憂鬱,當其感到無望、害怕窒息及擔心成為負擔時,會有求死的念頭,抗憂鬱劑配合認知行為治療通常可有效處理此症狀,而正向的精神社會和心理支持可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

三、呼吸困難期

四肢癱瘓、完全臥床,日常生活完全依賴他人,常常覺得呼吸困難。

  1. 呼吸衰竭:由於呼吸肌退化、呼吸困難,病人可暫時使用正壓呼吸器,但終將面臨插管或氣切,一旦插管就需終身依賴呼吸器。因此呼吸器的使用須慎重考慮決定,且最好在病人狀況還不錯時就先決定。
  2. 症狀處理:此時照護重點在於促進舒適及臨終關懷,一方面積極處理不適症狀(特別是疼痛和呼吸困難)及預防臥床的合併症(如褥瘡和關節攣縮),一方面採安寧療護,優化病人生命的意義及尊嚴。

參考資料:

  1. 吳爵宏、王亭貴(2010)•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病人的吞嚥障礙•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54(3),32-35。
  2. Majmudar, S., Wu, J., & Paganoni, S. (2014). Rehabilitation in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why it matters. Muscle & nerve, 50(1), 4-13.
  3. Paganoni, S., Karam, C., Joyce, N., Bedlack, R., & Carter, G. T. (2015).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ve care across the spectrum of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NeuroRehabilitation, 37(1), 53-68.

 


護理部護理長 徐淑金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