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意外有傷口要縫合或骨折要固定、太多蛀牙要修補,甚至有些小朋友心臟有破洞,要手術治療都會需要麻醉。小朋友的麻醉跟大人有點像又有點不一樣。麻醉似乎是突然睡了一覺,但是這個深沉的睡眠要能夠不被手術打亂又要準時的甦醒,和正常睡眠並不同。
怎麼評估麻醉深度 密西根鎮靜量表(Michigan Sedation Score)
不同的分數可以對應到不同的鎮靜深度。對小朋友來說用手保護及迴避刺激來源和出聲抗議都算是有意識的舉動。一般來說,六歲以下的孩童在做治療時,大部分都需要到深度鎮靜的程度。在重度鎮靜及全身麻醉的狀況下,呼吸及心血管系統會受到影響,在治療期間需要有人專門注意病患的狀況。 鎮靜麻醉的風險 美國麻醉醫學會認為鎮靜麻醉監測是醫師的工作,醫師應該要能瞭解治療可能對患者造成的影響,並要有能力在發生狀況時盡快處理及控制呼吸道,這項工作不應該由護理師單獨執行。另外患者的鎮靜程度是會變化的,一樣的藥物或同一次的治療中患者的意識狀態可能會改變,而實際上我們也不可能在治療期間每五分鐘刺激一次小朋友,評估他的意識狀況,如果這樣監測相信治療的外科醫師們應該會不勝其擾,所以大部分時間我們還是會把重點放在呼吸及心血管的監測。鎮靜或麻醉的目標包括:
有些人會認為深度鎮靜及全身麻醉只有在使用某些特定藥物如市面上俗稱的牛奶針(Propofol)或吸入性麻醉氣體時才能達到,而低估了許多常見藥物的危險性。最常被低估的鎮靜藥物是管制程度比較低的鎮靜劑Chloral hydrate。不管使用甚麼樣的藥物都應該謹慎小心。不一樣的藥物有不同的特性。 小朋友和大人的不同 在小朋友發育長大的期間,各個器官會慢慢發育成熟。和麻醉最相關的心臟腎臟及肝臟也隨著小朋友一起慢慢長大。 小朋友的心臟和大人比起來心肌細胞較少、結締組織較多,排列也較不整齊。心肌細胞裡面的和鈣離子濃度調節及心臟收縮相關的組織(sarcoplastic reticulum)及T小管也還沒成熟,所以心臟的收縮能力和血液中的鈣離子濃度很有關係。和成人比起來小朋友大量輸血更容易發生檸檬酸中毒,因為我們在快速輸血的時候血品成分裡的檸檬酸會抓住小朋友血液裡的鈣離子,進一步影響心臟細胞的收縮;如果需要在治療的時候輸血,要特別小心輸血的速度。另外心臟輸出量是心跳和心搏量的乘積;小朋友的代謝率較高,但是心臟還很小,要達到足夠的心臟輸出量主要依賴心跳;心跳變慢是一個需要盡快處理的問題。 腎臟功能在出生的第一年會快速成熟,但小朋友要到2歲才會有發育完全的腎臟功能。我們如果要給小朋友藥物時要特別注意,像是抗生素或是經由腎臟代謝的藥物在劑量上可能要調整。 肝臟對藥物的代謝很重要,特別是一些脂溶性的藥物會需要經過第一階段代謝及第二階段代謝才能提高水溶性進而排出體外。肝臟功能會在出生後一年內快速成長,此外,基因醫學的發達解開了某些人體質敏感的原因。單一核酸的多樣性變異(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會影響肝臟最大宗的酵素家族細胞色素酶cytochrome(CYP)的酵素活性。最有名的影響是就是止痛藥可待因(Codeine)代謝酵素CYP2D6,不同的變異會造成有些人反應非常敏感、有些人卻完全沒有止痛的效果。在不久的將來或許大家可以透過基因檢測找出最合適的藥物而達到個人化的醫療。 常見的注意事項
在約診及評估時,大家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氣喘及感冒。氣喘兒在臺灣的比率居高不下,在氣道敏感的狀況下做治療,會增加孩童氣喘發作的風險。我們在評估的時候會想知道平常的用藥、上一次發作時間、發作時緩解的方式及可能誘發的因子。如果家長或照顧者覺得病患的氣喘狀況似乎有變嚴重,我們應考慮另外約診,因為家長的觀察評估通常都是很準確的。另外在約診的時候,我們應該提醒病患帶他們平時使用的支氣管擴張劑,以備不時之需。上呼吸道感染則是另一個常見的問題,建議約診改期的四大原則包括病患發燒高於38.5度,濃痰或膿鼻涕、下呼吸道感染的徵狀(如肺炎及呼吸音異常),及明顯的行為改變(病患活力下降食慾不振等)。 除了一般藥物過敏,小朋友有個常被忽略的問題:乳膠過敏。乳膠是醫療環境中很常見的成分,包括手套、牙科治療時使用的隔濕橡皮障(rubber dam)都是。發生乳膠過敏輕則是接觸地方腫脹,嚴重的會發生過敏性休克。乳膠過敏的反應可以在接觸過敏原後20分鐘到200分鐘內發生。皮膚紅疹的表現不一定會出現,有時候會以支氣管痙攣、血氧下降、血壓低、心跳快來表現;發生時應依照急救準則ACLS/PALS處理。如果是脊柱裂的患者、有膀胱問題的孩童或是有大於四次的手術經驗都是潛在的危險病患。病史上可以問問病患吹氣球的時候是不是會嘴唇腫,還有之前牙科治療的經驗可能可以查到一點蛛絲馬跡。最好的避免方式就是不要使用乳膠製品。在美國許多兒童醫院都已經把乳膠製品全面汰換以避免過敏的發生,我們如果沒有辦法這麼徹底地避開過敏原,至少應該在術前評估確認病患不是乳膠感染的高危險群。 任何治療都有風險,小心的評估與監測可以讓小朋友在友善的環境下完成治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