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留意過路上的親子互動?孩子們短短的腿、小小的腳丫,跟在大人後面、或讓家長追著跑,他們看到的風景是什麼呢?孩子的感受力純真自然、不拐彎抹角,他們用最直接的方式傳遞情緒;喜歡的事咯咯笑,不舒服的事哇哇叫、大哭討抱。 孩子快要哭了、或是已經哭了的時候,你會不會跟他說「不准哭!哭什麼哭!」如果是個男孩,可能還會有一句「男孩子不可以哭!眼淚收回去!」更甚者,「再哭!欠揍嗎!」表達情緒,在我們的文化框脈絡與性別框架下,不知不覺成為罪惡與懲罰。 但是啊但是…如果不能哭,孩子可以怎麼辦? 「用說的啊,有嘴巴不會用啊?」大人很快地給孩子貼上「他不說」的標籤,然而,有沒有可能是「他不會」呢? 情緒是怎麼發生的?
當孩子沒有過去經驗可以參照的時候,他根據的,就是身旁大人的反應,也就是「社會參照」。孩子會學習、模仿他人的情緒與行為,來猜測事件的安全性,並作為下次遇到類似事情時的反應基準。 這是神經心理學觀點提到的-大腦做不到它不會的事。當大腦資料庫裡面沒有「說出情緒」這個文件夾時,無論我們多努力地想從大腦資料庫裡翻找,沒有資料就永遠找不到,因此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建立資料夾、形成資料庫」。許多家長期待孩子自己說出情緒、感受,但從來沒有教他怎麼說、從哪裡開始說,家長甚至可能將這個情形解讀成「你看,我問了他又不說」,逐漸地,孩子在表達情緒的經驗愈來愈挫折,管道經常堵住,情緒表達、親子溝通沒有機會形成良性循環。 觀察、拆解:情緒及行為反應 我們對事情的解讀,會決定接下來的反應-情緒/生理/行為。那是什麼影響我們解讀內/外在事件?過去的學習經驗,價值觀、文化背景、知識系統等,都可能影響我們看待事情的角度、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孩子的相處方式。 一起透過圖二,練習拆解孩子與我們的情緒行為歷程。當孩子端一杯水,卻不小心打破杯子時…你的反應是什麼呢?「怎麼那麼不小心!」接著孩子試圖將破掉的玻璃拾起,家長可能很快說出「危險!不要碰!會割到手!」這些話語背後傳遞的是關心的訊息,但孩子聽到的是,家長急切又提高音量的語氣;以為你生氣了,再加上覺得自己做錯事,不一會兒就淚眼汪汪、哇哇大哭,一發不可收拾。
暫停、推敲:情緒行為背後原因 當你意識到自己音量提高、說出警告時,嘗試暫停、倒帶,回放事件經過,或是直接探問孩子,推敲背後的行為動機。他可能想到的是「爸爸/媽媽下班好累,我來倒一杯水給他喝」,如果誤會孩子了,大方的承認錯誤「原來你是想要倒水給我喝,不小心打翻了啊~原來你不是故意的,我誤會你了!剛剛講話很大聲,因為我很擔心你會受傷,不是生你的氣。誤會你了,讓你覺得好委屈,所以哭了對不對?」協助孩子釐清事發經過,同時透過情緒命名,安放他的委屈和難過,幫助孩子梳理及撫平情緒的不安。 擁抱情緒 承接孩子的情緒談何容易,需要家長時時保持覺察,當下錯過了沒有關係的,我們都需要時間思考和反芻。事後再和孩子討論,或是下一次同樣情境發生時,慢慢地練習在日常生活中接住孩子的不安、難過與躁動。 延伸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