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專欄

:::
小兒常見外傷的護理方式
內容下載:
 

一個風和日麗的假日,11歲大的小宣與爸媽、妹妹及友人全家到內灣遊玩,這時有人提議「不然我們來騎腳踏車吧」,小宣比妹妹騎得更加穩健,所以媽媽騎在前頭顧著妹妹,小宣沒穿戴任何護具,不一會兒就聽到「碰」一聲,小宣從斜坡摔倒,頭部撞擊,臉、手多處擦傷。另案,外公外婆一再囑咐6歲小豪「浴室地板濕,你一定要穿拖鞋進去喔!」這一天,小豪依然不聽話,結果「碰」一聲巨響,下巴撞傷,送醫縫合。

兒童意外如何防範
生活中很多時候不經意或是知道而不去防範,意外就可能發生,尤其學齡兒童因為體力旺盛,蹦蹦跳跳,更是容易因為遊戲中跑、跳,跌傷而造成身上多處擦傷。如何避免意外發生?我們總是叮嚀孩子,這不能做,那不能做,來預防意外發生,然而孩子總是覺得「這會怎麼樣??媽媽真的很囉嗦!!」越是教他別做的事,他就越愛碰。然而,我們可以做什麼來避免意外發生?首先,我們必須讓孩子清楚知道意外是如何發生的、它的嚴重性及可能造成的後果。再來,當意外發生時可以怎麼處理,居家上也應做好必要的預防措施,如居家地面濕滑時應立即處理、浴室地板舖上防滑墊、物品用完隨時歸位及歸類放置,以避免物品隨意擺放造成跌傷或刺傷。

意外發生時該怎麼處理
跌傷、燙傷、割傷、擦傷是常見的兒童外傷,通常父母看到小孩跌傷,會驚慌失措,但一定要設法告訴自己「要冷靜!」接下來我們才能冷靜處理事情。針對外傷,我們可以怎麼做?

跌傷:
孩子可能因為跌倒造成頭部外傷,頭部出現鼓起的腫塊,記得這時千萬「勿揉」,可以用冰敷方式,15~20分鐘/次,可減少腫痛,也應注意腫塊是否持續擴大。受傷後24小時內應注意及孩子的意識狀況是否有改變,若出現噴射性嘔吐、頭痛、肌力改變、抽搐等,應立即就醫。

燙傷
「沖、脫、泡、蓋、送」,是處理的重要口訣。「沖」:持續用冷水沖洗燙傷部位20~30分鐘以上以達到降溫效果,降低熱對組織之傷害。「脫」:持續沖洗後,小心脫去或剪掉燙傷部位所覆蓋的衣物,脫除的過程中應注意避免弄破水泡,若脫不下來就不用勉強。「泡」:脫去衣物後接著持續泡冷水15~30分鐘內即可,不宜泡太久以免組織腫脹。「蓋」:皮膚上覆蓋乾淨的物品,如紗布、毛巾。「送」:送醫治療。特別注意的是,燙傷部位勿任意塗抹牙膏、醬油、草藥,以免增加感染之風險性。

割傷、擦傷
割傷、擦傷傷口該如何護理?傷口的面積大小及深度,處理方式不一樣,若傷口大且深,無法有效的止血,建議立即就醫。如何止血?以消毒紗布或清潔的布塊覆蓋於傷口上,並在大拇指加壓5~10分鐘,等出血停止後再包紮。若是淺層傷口,又該如何護理呢?正常傷口癒合過程包括發炎期、增生期、重塑期,傷口修復過程中,除了要有足夠營養外,如何照護傷口及觀察傷口變化也是相當重要的。

傷口處理的步驟如下:

  1. 傷口清潔:傷口清潔相當重要,一般淺層傷口可以用生理食鹽水清洗傷口,傳統觀念認為傷口需要以水溶性優碘消毒,然而「碘」會對於新生之上皮細胞組織造成傷害及破壞而影響癒合過程,研究指出只使用生理食鹽水換藥並不會因此增加感染率,因此傷口清潔為照護的根本,可是如果傷口面積較大較深不易清潔,或傷口出現紅、腫、熱、痛、有異常分泌物,就必須就醫治療。
  2. 傷口覆蓋:傷口清潔後使用紗布覆蓋即可。何時該換藥?當傷口包紮處若不小心弄溼或弄髒需立即換藥,否則固定每3天換一次藥即可。
  3. 傷口換藥時,需要準備的物品:(用物可至藥局或醫療器材店購買)
    • 無菌棉花棒
    • 無菌生理食鹽水 。
    • 無菌紗布或棉墊(傷口滲液較多時) 。
    • 寬紙膠或細紙膠
  4. 換藥步驟:
    • 肥皂洗手
    • 取下舊敷料,若黏很緊可用無菌生理食鹽水溼潤後移除敷料並洗手。
    • 觀察傷口有無紅、腫、熱、痛、分泌物顏色、氣味及量。
    • 用生理食鹽水,以傷口為中心由內向外螺旋方式消毒。

    • 取無菌紗布覆蓋傷口,並以紙膠固定(若生理食鹽水未乾,可使用乾棉棒擦拭傷口)。**記得勿觸碰紗布中央、勿向傷口處吹氣及搧風**

    • 貼上膠布。
    • 肥皂洗手。

結論
預防勝於治療」讓孩子清楚意外預防方法及其嚴重性,能增加孩子對事情之警覺性,家長也應注意居家環境之安全。若意外發生,家長應注意孩子的反應及傷口照護,若出現意識改變、傷口感染等應就醫治療。

 

護理部護理長 劉又瑛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