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別企劃

:::
臺大醫療團隊大數據研究 氟喹諾酮(Fluoroquinolone)類抗生素改變抗生素使用指南
內容下載:
 

Fluoroquinolone氟喹諾酮類抗生素,是一個廣泛使用的抗生素,因為此類抗生素有口服劑型、不需住院,且效果好,許多醫師會選擇開這類藥物讓患者服用。根據健保署資料顯示,106年健保申報資料,Fluoroquinolone氟喹諾酮類抗生素占16億1千70萬元,用量1千6百93萬8千顆/支。在健保申報抗生素的金額中排名第三。

由於氟喹諾酮會抑制人體膠原蛋白,容易引起阿基里斯跟腱斷裂等問題,而膠原蛋白對人體的主動脈血管來說,如同骨架、鋼筋,因此,本院研究團隊自2014年起著手分析健保大數據資料庫,找出1477罹患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瘤的患者,對比類似無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瘤的患者,並回溯患者的用藥紀錄,結果發現60天內服用氟喹諾酮3天以上,患病機率是未服用者的2至3倍,研究結果發表在權威的美國醫學會內科學雜誌(JAMA Internal Medicine),這份研究結果雖是全球首次發現氟喹諾酮與疾病的相關性,但美國FDA當時仍擔憂證據不足,當時並未採納臺灣研究的結果,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瘤是屬於罕見疾病,臨床醫師很難覺察到氟喹諾酮會有相關風險,因此一度引發臨床醫師爭議。

然而,此研究結果出爐後,加拿大也在3個月後發表了類似結果的研究,而歐盟主管食藥的單位則委託瑞典卡洛林斯卡(Karolinska)醫學院,針對瑞典全國健保資料分析了8年約100萬筆的資料,結論是服用氟喹諾酮恐增加1.5倍主動脈剝離風險,研究結果與臺大團隊相近。

為了讓此研究結果更具說服力,本院研究團隊改以新的研究設計,病例交叉研究,意即病患利用自身當作對照組的方式,針對1999年至2011年健保資料庫中1213名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瘤的住院患者分析,結果發現60天內服用3天以上,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瘤風險增2.7倍,2018年11月研究結果發表於權威的美國心臟學院雜誌(JACC)。這些結果的出爐,終於撼動了美國FDA。

2018年12月20日美國FDA引用臺灣研究,正式發布四類患者應評估不使用氟喹諾酮,包括65歲以上老人、高血壓、主動脈瘤或周邊血管疾病患者、先天膠原蛋白缺損者,例如馬凡症候群或是埃當二氏症候群患者,並發函全美醫師須注意此問題,改變了全球抗生素使用的指南。

同時,臺灣這項大數據研究的效應並未停止,原本在動物實驗未能做出的研究結果,卻能利用大數據分析出此重要結論,因此,德州心臟學院(Texas Heart Institute)團隊重新設計動物實驗,讓老鼠先服用高脂肪食物,並繼續施打血壓升高藥物,其中一組給予食鹽水、一組給予氟喹諾酮類抗生素,結果發現79%的老鼠血管動脈破裂,在基礎醫學上也驗證了本院研究團隊大數據研究的結果。

過去10年間,歐美國家的氟喹諾酮類抗生素使用量成長快速,常用於老人肺炎、泌尿道感染等,因其生體可利用率高,亦即口服藥物身體亦能有效吸收,且屬於廣效型藥物,可以對抗肺炎鏈球菌和大部分革蘭氏陰性菌,以加拿大為例,40%患有感染疾病的老人,均曾使用過此抗生素。

雖然氟喹諾酮有上述的心血管副作用風險,但是最近大型的整合分析顯示,肺炎氟喹諾酮的治療效果比盤尼西林類抗生素好,相較盤尼西林類抗生素可減少大約1%死亡率,倘若全面禁止老年罹患肺炎患者使用這類藥物,死亡率將攀高,因此,除了美國FDA提出的三種病患不應使用外,本院研究團隊認為,仍應接受醫師對臨床感染症與心血管併發症風險二者權衡的決定是否使用此類抗生素的考量。

面臨救命與藥害的問題,用與不用是極大的考驗。英國曾統計,一般人群主動脈剝離發生率每10萬人9~300人,若因服用氟喹諾酮而增加罹患風險,則發生率提高為每10萬人27~900人。本院研究團隊認為,導致嚴重副作用者仍為少數,再加上抗生素的發展極為緩慢,氟喹諾酮類抗生素的出現確實為肺炎、泌尿道感染,甚至皮膚感染等問題帶來很好的治療效果,「研究結果並非挑戰醫師的用藥,而是希望提出警告,在使用上必須更慎選患者」,至於哪些人應避開此類藥物,也是目前團隊整著手研究的方向。

氟喹諾酮使用3天以上恐增主動脈剝離等風險,然而,抗生素使用通常為3~5天,因此,當發現患者症狀改善,應考慮立即停用,此外,若使用60天內出現前後胸撕裂痛、冒冷汗、或急性期意識混亂等症狀,應立即求診急診。

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 李建璋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