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珠阿嬤因為中風住進醫院,在此之前她與丈夫、長孫和次子一家四口同住於老舊公寓的四樓,每天最重要的事情是送長孫上下課、陪丈夫洗腎、推著小攤子到附近賣雞蛋糕,生活忙碌而充實。愛珠阿嬤的丈夫已80多歲,兩人婚後育有四名兒女,辛苦工作、將孩子們拉拔成年後,曾有過好長一段愜意的時光,隨著老伴身體退化與長子的家庭問題,令愛珠阿嬤相當煩惱。
長媳生下長孫後便離家不知去向,長子從此意志消沉、借酒澆愁,雖勉強繼續工作,卻沒心力照顧自己的孩子,愛珠阿嬤只好將襁褓中的長孫接來臺北照顧;同時原本身體硬朗的丈夫敵不過歲月和身體老化,開始洗腎、出現失智症狀,面對兩個需要照顧的重擔,愛珠阿嬤並不以此為苦,只將這些視為甜蜜的負荷,無條件的承攬,不知不覺間自己的健康狀況也亮起紅燈。
認識愛珠阿嬤是在病房為病人做出院準備規劃時,照會社工師希望介入協助愛珠阿嬤出院後照顧的安排,才得知子女間有意要讓愛珠阿嬤出院後從原本住一輩子的住所搬到南部由長子照顧。但長子在病房照顧時卻無法給予愛珠阿嬤妥善的協助,出院後的照顧問題令人擔心。
經過與愛珠阿嬤及子女們個別會談,瞭解家庭故事,她過去是家裡的精神支柱,三位兒女看著愛珠阿嬤對丈夫、長孫的照顧及付出,因此即便手頭並不寛裕,也願意咬牙分擔起長子未盡的照顧義務。而今愛珠阿嬤與老伴都相繼出現照顧問題,三位兒女想著多年來分工不均的委屈,及未來將面對更多經濟與照顧壓力,已力不從心、快要喘不過氣,無暇顧及母親的想法,只想到以手足間公平來處理,希望長孫搬回南部,由長子負擔母親往後的照顧責任。
眼看再過幾天就要出院了,與愛珠阿嬤言談間理解她的無奈與擔心,一方面心繫著辦理轉校手續,及馬上要搬到南部的長孫,但同時也不想和一輩子生活的老伴分開;而醫療團隊除了擔心長子無法讓她獲得良好的復健與生活照顧,也擔心南部就醫、福利資源的可及性。社工師透過會談與愛珠阿嬤及子女瞭解家庭成員的生活狀況與照顧態度,傾聽、理解家庭內部的潛在衝突和生活壓力,同時透過介紹社會福利與醫療資源的差異,以客觀的角度陪伴家庭成員一起探討居住南部的合適性或留在臺北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從照顧問題的討論與手足間意見的整理,找回家中成員間關係的平衡與平靜。
出院前聽到家人間對於照顧分擔的討論結果,長孫確定要搬回南部與長子同住,愛珠阿嬤則繼續留在臺北,不用和老伴分開。確定住所後,病房立即轉介長照資源,而社工師亦聯繫社區的老人送餐服務,透過讓資源進入家中,使子女得以減緩焦慮和壓力。出院後一個月,關心愛珠阿嬤的近況,電話的另一頭是她爽朗的聲音,現在除了到社區診所復健,阿嬤也會自己在家騎腳踏車練習腳力,她期待離出門賣雞蛋糕的日子不遠了!
一旦家中有成員面臨失能需要照顧,原本的生活步調就受到衝擊,如同池塘裡投入一顆小石子,激起一陣一陣的漣漪,影響家庭其他成員的功能與角色扮演,長期下來不僅影響照護品質,也會使得照護者面臨身心枯竭的困境;愛珠阿嬤照護的問題也呈現出醫療團隊及早為病人進行出院準備規劃的重要性,急性後期的疾病照護需要家庭成員共同思考照顧模式的因應,結合現有的長期照護資源,增加家庭成員面對疾病侵襲的韌性。
每每看到路邊的雞蛋糕攤販,總會想起愛珠阿嬤,祝福她一切安好。(本文為保護當事人採用化名,內容經過改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