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醫師,我的孩子好幾天沒有上大號了」、「我家弟弟上完大號擦屁股的時候衛生紙上有血」、「我女兒是不是有便祕?該怎麼辦?」
在兒童腸胃科門診,常常遇到焦急的家長帶著有排便問題的小朋友來看診,家長們共同的疑問是:到底多久排便一次才是正常的?依據醫學文獻,足月生產的新生兒應於一天內會有胎便的解出,滿週月以前由於新生兒腸道吸收能力尚未成熟,一天的排便可能介於1次到7次左右;有些哺餵母乳的寶寶滿週月之後可能大便次數變少,變成3至4天才解一次便,甚至10到14天才解一次;在已開發國家,正常兒童於6個月大以後的排便次數從1天3次到1週2次均屬於正常。除了次數以外,也要評估兒童的生長發育是否正常,有沒有正常的體重增加與正常的排尿次數,且無排便時的不適、疼痛與肛門出血。
隨著社會型態變遷,家庭組成、生活飲食內容精緻化的改變,兒童排便障礙與便秘的求診人數與日俱增,造成家長的困擾與擔心,也成為一個需要我們注意的課題。
如何評估兒童是否有便祕
便祕為最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腸道疾病,佔了全部兒童腸胃科來診的25%左右。一般來說,兒童便秘多好發於三個時期:(1) 6個月到2歲,此階段喝奶量減少且開始吃副食品,但纖維量攝取過少,長期缺乏纖維質造成嬰幼兒的便秘;(2) 剛上幼稚園開始進行如廁訓練的時候,容易因不敢上大號造成排便障礙;(3) 國高中生階段,通常是排便習慣不佳或是無法專心如廁導致便祕。
便祕的定義為大於兩週的排便不順或排便困難,且合併有不舒服的症狀。另外也可以參考羅馬準則(Rome IV criteria)對於兒童便祕的診斷標準(下表一)。
便秘的兒童什麼時候需要特殊檢查呢?
患有便祕的兒童當中,有九成是屬於功能性便秘,只有少數兒童的便秘導因於腸道神經與蠕動功能障礙。當孩子合併有嚴重腹脹、生長遲滯、體重偏輕、神經學反射異常、對利便或軟便藥物無適當反應時,建議轉診至兒童腸胃科,做更進一步的檢查,包括直腸鋇劑攝影檢查、直腸肛門壓力檢查,甚至直腸黏膜抽吸病理檢查…等等。
兒童便祕之治療
兒童便祕的治療可以分成以下幾點來討論:(1) 家長與兒童的教育 (2) 解除糞便阻塞 (3) 預防再次便祕。
(1) 家長與兒童的教育
患有便祕尤其是合併肛裂出血的孩子,經常因為有排便不適、疼痛或肛門出血的症狀,造成他們更加不願意排便而有憋住大便的行為,這個惡性循環最後會導致滲便的症狀,造成家長與孩子的心理負擔甚大。因此家長與孩子需要了解治療便祕的必要性,且認知有可能需要6個月到2年的時間慢慢調整飲食、藥物與生活習慣。如果沒有做好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無法配合醫師治療,便祕的症狀有可能再度復發。
(2) 解除糞便阻塞
當要開始治療便秘時,孩子的直腸肛門功能常因為慢性便祕造成直腸壓力感應受器變遲鈍、大腸排便收縮力道不足等現象。因此,一剛開始會使用利便劑或軟便藥物幫助孩子先排掉宿便。本院兒童常用的藥物有Magnesium Oxide(氧化鎂)藥錠、Lactulose(樂可樂舒)藥水,這兩種藥物都是溫和的利便劑,在兒童的使用上是安全的,但要注意服用藥物之後需要一段時間讓藥效發揮才有利便的效果。若孩子的便祕症狀嚴重,有時候也會使用甘油球或是Fleet(護舒達)灌腸快速刺激排便。
(3) 預防再次便祕
清空宿便之後,治療進入維持期,此時治療著重在排便習慣的訓練,慢慢恢復直腸肛門的正常生理機能。對於便秘合併肛裂出血的孩子,給予適當肛門黏膜恢復與癒合的時間,讓他們感覺到排便不再是一件會疼痛與流血的事情,他們的排便訓練才會成功。待正常的排便習慣訓練完整後,利便或軟便藥物才能安心的逐漸調降到完全停止,這是一段需要家長與孩子一起努力的漫長過程,稍稍一不小心便祕就有可能會再復發。
飲食習慣的改變在維持期也是很重要的,除了適度的水分攝取,也要增加穀類、蔬菜、水果等多纖食物的食用;水果方面建議香蕉、木瓜、加州李或黑棗等利便食物。生活習慣的重新建立也是可以努力的方向,適當的運動,養成每天固定時間上大號,建議是吃完晚餐之後;此外,上廁所時嚴禁攜帶書本雜誌、玩具、智慧型平板與智慧型手機等會分心的東西。
結語
大部分的兒童只需要調整飲食與排便習慣,就能改善排便不順的狀況;若不幸產生便祕症狀,則需要利便劑或軟便藥物幫助孩子緩解症狀,長時間的追蹤是必須的,有賴於家長、孩子和醫師之間的相互合作。
表一:兒童便祕—羅馬準則(Rome IV criteria)的診斷標準
參考資料
- 台大兒童醫院小兒肝膽腸胃科吳嘉峯醫師-兒童排便障礙與便秘
- 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 20th Edition
- Pediatric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Disease 5th Edition
- Ilan J.N. Koppen, Samuel Nurko, Miguel Saps, Carlo Di Lorenzo & Marc A. Benninga (2017) The pediatric Rome IV criteria: what’s new?, Expert Review of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11:3, 193-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