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障礙網頁說明  台大醫院:::
   
 
:::

專題報導

 病理檢體之處理--幕後的無名英雄
 穿刺?切片? 傻傻分不清楚
 C型肝炎的藥物治療
   
   
 前期專題報導



 

 

:::
病理檢體之處理 -- 幕後的無名英雄
內容下載 :
 

「陳先生,你的肺部電腦斷層掃描有一顆腫瘤,影像上無法判別是良性或是惡性,需要做切片送病理檢查才能知道是什麼。」 「醫師,那我什麼時候才可以知道結果?」

這段對話是不是很熟悉、偶爾就可以在電視上看到呢?大家會不會很好奇檢體是怎麼被處理的呢?當病人切下檢體送病理檢查,並不會馬上就有報告跑出來,而是要經過一系列人工的處理流程,包括檢體的巨觀檢查、切成薄塊放入卡夾、福馬林固定、機器脫水、蠟塊包埋與切片,最後才會有玻片產出,病理科專科醫師才可以根據玻片來診斷並且發報告,因此是需要一段時間的哦!在這麼多的步驟裡面,檢體處理是很重要的,如果一開始的處理就不好,會影響到診斷的品質,因此負責這部分的醫師跟醫檢師們可說是身負重任。

病理檢體依照來源不同可以分成門診、急診以及住院病人的檢體;而依照採檢方式的不同,可以簡單分成活體組織切片(biopsy)以及較大的切除標本(resection)。活體組織切片通常是臨床醫師針對某些病灶,藉由特定的工具,以比較非侵入性的方式採檢數毫米(mm)的組織。比如說腸胃科醫師,利用胃鏡檢查病人的胃,發現有潰瘍或是息肉,便可利用胃鏡伸入一根細細的切片夾,夾取疑似病變的組織,這種檢體便是活體組織切片;而切除標本通常是外科醫師切除懷疑或已經確診的腫瘤,減重手術及器官移植的檢體也屬於切除標本。

不管哪一類的檢體,在送至病理部之後,都會先經由兩位醫檢師確認送來的檢體與委託單上的基本資料是否相符合,比如器官名稱、手術名稱、檢體數量、跟有無依照標準作業程序(SOP)送達病理部等。若有不符合的項目必須即時通報,跟臨床醫師再次確認是哪個環節有問題。通過了這關之後,檢體才會被貼上病理編號進一步處理,這個步驟相當重要,負責的人都非常的謹慎小心。

不管是組織切片或是切除標本,因為是全身上下的各種器官,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所以處理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但大多需經過以下的處理步驟:測量標本及病灶的大小、重量,敘述肉眼觀察之發現如顏色、形狀等特徵,小心切開檢體檢查切面外觀,觀察病灶與非病灶之間的相互關係,檢體採樣放入卡夾,再放入福馬林槽中固定,等待上機脫水,隔夜完成脫水之後再用液態石蠟包埋,並等待冷卻變成蠟塊,接著再手工削成透光薄片,貼在載玻片上,才能染出一張可供醫師判讀的玻片,染劑部分最常使用蘇木精-伊紅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H&E stain)。

雖然乍聽之下很簡單,但其中要注意的小細節可是很多的哦!比方說乳房外科的檢體因為「太新鮮」的油脂會太油、太軟,因而不好處理,這類檢體會希望固定數小時之後再進一步處置;肺臟檢體則是「軟趴趴」的,肉眼巨觀檢查的時候就要小心不要把肺泡都壓扁了;而骨科或是牙齒的檢體,則因為很硬,得先用電鋸鋸成小塊並經脫鈣的步驟才有辦法用刀片或再用電鋸切成薄片狀。但脫鈣的時間又不能太長,免得影響到後續的染色導致判讀困難。因此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刀尖一旦可以切過組織就得把檢體撈上來處理了;另外痛風的關節結晶則因含有之結晶體很容易被水溶掉,因此在固定的時候就要避免有水分的滲透,必須等到100%的酒精固定好後才能讓檢體進入機器的脫水步驟,這些「眉眉角角」都是負責的醫檢師跟醫師們需要學會的技能哦。

負責處理蠟塊的醫檢師們則是精通另一項絕活:用切片機削出僅有4-5微米(μm)的組織薄片,這樣子才能在顯微鏡下清楚呈現一層細胞所組成的型態,避免細胞之間互相堆疊導致細節看不清楚而影響診斷。負責操作的人員通常手勁大又穩,這種組織薄片在尚未染色的狀態下還會透光呢,非常漂亮。

因此,病理檢體從取下、送達病理部收檢至切片、染色完成玻片,接下來交由病理科住院/主治醫師確診,整個過程都需要小心處理。若遇困難個案則還須追加特殊染色(免疫組織化學或組織化學染色等)、科內醫師之間互相討論、甚或執行基因檢測,才能發出完整的病理報告。

聽完這些,有沒有覺得病理檢體的處理其實是一門大學問呢,大家在看到病理報告的同時,也請記得給這些幕後英雄們一些掌聲。


病理部主治醫師 黃彥霖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

 

 

 

 

 

 

   
 

 

::: 健康電子報各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臺大醫院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等行為,以免觸法。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  電話:(02) 23123456

 

 

訂閱/取消 與我們聯絡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