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下載 : |
 |
|
|
引言
孕期中的高血壓是造成孕婦及胎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懷孕而引起的高血壓疾病可分為妊娠高血壓、子癲前症、子癲症,而它們皆會於產後痊癒。其中,妊娠高血壓是孕期中最常見的高血壓原因,在初產婦中發生率約6~17%;而在經產婦中為2~4%。盛行率高的族群有:多胞胎、先前懷孕時伴有子癲前症、以及過重的懷孕婦女。
簡介
妊娠高血壓的定義為懷孕大於20周後,首次診斷出高血壓(收縮壓大於140 mmHg或舒張壓大於90 mmHg,必須要有兩次相隔四小時以上的測量值為準),且沒有伴隨蛋白尿(≥300 mg/24 hours)及終端器官功能障礙(血小板低於100000/μL、腎功能指數肌氨酸超過1.1 mg/dL、肝功能指數大於正常值兩倍,可能伴隨上腹疼痛、肺水腫、頭痛、視覺模糊等)。當收縮壓大於160 mmHg或舒張壓大於110 mmHg時,是較嚴重的情形,可能需要藥物治療。血壓需要在放鬆的情況下測量,因此孕婦在家中自行測量的血壓紀錄,可幫助排除白袍高血壓等原因。
妊娠高血壓只是一個臨時診斷,當有下列情況時診斷就會改變:
- 子癲前症:發生蛋白尿或終端器官功能障礙。
- 子癲症:子癲前症且伴有抽搐。
- 慢性高血壓:產後12周血壓仍然較高。
- 暫時性高血壓:產後12周血壓即恢復正常。
因此產後12周仍要追蹤血壓,才能有最終診斷。
治療
妊娠高血壓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分娩,可防止子癲前症進展成子癲症,但若胎兒尚未足月可能不利於胎兒,因此需要衡量產婦與胎兒的利弊,在傷害最小的情況下終止懷孕。密切偵測可減輕嚴重後遺症的發生,同時也可幫助選在適當時機生產。除了定期產前檢查、自行在家測量血壓外,產婦也須隨時注意是否有子癲前症的症狀,例如頭痛、視覺改變、上腹疼痛等;以及胎兒狀況,例如胎動減少、陰道出血等。同時也建議維持日常生活活動,但建議避免舉重、有氧等會增加血壓的運動。
藥物治療方面可考慮在懷孕20周前給予低劑量阿斯匹靈,以降低發生子癲前症的機率。此外,輕至中度高血壓(收縮壓介於140~160 mmHg,舒張壓介於90~110 mmHg),使用降血壓藥物可能抑制胎兒生長或造成其他潛在傷害,通常不需使用藥物治療。降血壓藥物只用在嚴重高血壓(血壓超過160/110 mmHg)或伴有終端器官功能障礙的孕婦以降低中風的風險,並且需考慮孕期使用之安全性。臺大醫院備有的常見孕婦降血壓藥物如下表。

其他降血壓藥物例如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血管張力素受體拮抗劑、腎素抑制劑具有致畸胎性,在懷孕婦女為禁忌症。
結語
妊娠高血壓對孕婦及胎兒都會造成影響,定期產檢、聽從醫師指示、注意自身及胎兒狀況,可幫助醫師選在適當時機選擇治療方法,分娩方式也可採自然生產。對寶寶的影響來說,孕期中的高血壓可能會導致需要提早分娩,但若是血壓控制得宜,也是很有機會產下健康寶寶的。同時也別忘了在生產後持續監測血壓是否恢復正常值喔!
參考資料
- Lissa Magloire. Gestaional hypertension. In: UpToDate, Post TW (Ed), UpToDate, Waltham, MA. (Accessed on July 04, 2017.)
- Joseph, DiPiro. Pharmacotherapy: A pathophysiologic approach. McGraw-Hill Medical, 20015.
- 臺大醫院藥劑部
|
|